《晋书》“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司马懿在曹操死后,逐步的成为独揽朝政的大臣。对于他而言,魏王不过是手中的一枚棋子。
而司马师和司马昭等人,纷纷继承其父之衣钵。正如俗语所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司马炎代曹自立,又将东吴覆灭,结束了三国时代,正式进入晋朝,史称西晋。
(一)、国事颓废,军力衰败
《晋书》“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每个王朝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武德都是十分充沛的。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西晋也是如此,像司马懿等人都为后世子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司马炎才能够一步步的统一全国。当时的东吴到了孙皓手中之时,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而且,蜀国也早已经灰飞烟灭。
1. 八王之乱,内忧外患
《晋书》“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晋惠帝乃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其实他也不是昏庸而是单纯的傻。在西晋建立初期,对于东胡和鲜卑以及北方的匈奴,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这足以说明,西晋早期还是有一定武德的。
司马炎死后,指定次子司马衷继位。他自己本身也想勤政务国,但是奈何自己的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于是,在任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晋书》“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庐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
他非常信任自己的皇后贾南风,因此对于边陲事务以及内部的事情,全部交由她搭理。而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自此以后,西晋的武德便开始急剧的下降。而司马衷本人也遭受到了巨大的耻辱。
2.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朝的世家大族,把持朝政非常厉害。而司马家本身也是四世三公出身,所以在世家大族中颇具影响力。也非常了解他们的心思。于是当政以后还分封了不少田地以及颁布了占田令,以保证豪强的利益。
同时,为了填补劳动力不足和兵源空缺,晋朝皇室开始下令允许胡人内迁。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曾经明令禁止胡人迁往内地。但是晋朝不管这一套,为了暂时的利益打破了这套铁律。
所以,也就是说西晋的兵源大多数都是胡人。这就类似于现在意义上的雇佣兵,他们不分好坏,只是为了钱去做事。此后,匈奴人更是在中原大地上建国。而且,还将晋朝的皇帝掳掠了去。可以说,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所以才导致了后来的永嘉之乱。
(二)、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在西晋的上层统治结构里,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如果出现有能力的君王,尚且能够压制一番。但是司马衷显然没有这个能力,他的所作所为不能服众。而且本身的影响力又达不到能够控制各亲王或者世家大族,所有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本身利益的考量去做事。所以,西晋后期的武德下降也不足为奇。
1. 王侯将相互斗
其实,八王之乱并不仅仅是针对晋朝皇室。他们自己内部,也非常的不和谐。毕竟,大家都是想在乱世之中,分一杯羹。而且大家都是有权有势之人,谁也不愿意去服从别人的统治。赵王司马伦本来是八王中的领袖,但是他率先称帝,这引起了其他宗亲的极大不满。
齐王司马冏联合其他三个王公,举兵讨伐自立的建始皇帝。司马冏帮助司马衷恢复帝位,而自己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其他王宫贵胄又心生不忿,司马颙联合长沙王跟河间王举兵。司马乂掌政,成都王司马颖于邺遥控。
没过多久,他们的矛盾百年再次爆发。大家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互相攻伐,彼此不休。本来他们都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为了争权夺利就在这一场场的内耗之中逐渐的失去了势力。最终,豫章王司马炽继位,而东海王司马越专政,这才结束了八王之乱。
可以说,这些王爷们本身的势力并不弱小。但是却在一场场争夺战中,逐步的丧失殆尽。同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即使西晋本身的武德充沛,也在这场拉锯战中完全的消耗了。而且百姓是最不愿意打仗的。
2. 世家大族尚有实力
“不信晋朝开国日,已闻叛贼树西方”。秃发树机能乃为鲜卑秃发部族的首领,在西晋攻打东吴期间,趁机崛起自立。为西晋的边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他先后击败了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晋国的大将,令晋国皇帝不禁感叹“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隆以偏师寡众,奋不顾难,冒险能济”。西晋的正规军队,屡屡受挫,而出身于北方世家的马隆自告奋勇,请求西征。于是他自己招募了三千兵丁,打败了兴兵作乱,攻占凉州的秃发树机能。
除了马隆以外,还有名门范阳祖氏之后的祖逖。他的北伐也没有受到东晋朝廷的支持,反而是自己组织兵丁,自己打造兵器。这些都是北方世家大族势力的代表。而南方的民族们,自然也不弱。
“王与马,共天下”。衣冠南渡以后,王导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这片地方原先是东吴的土地,所以也生活着许多的世家大族。如果仅仅凭借王导,是完全不足以帮助司马家重新建国的。主要还是西晋对于世族的扶植政策,所以很多地方豪强势力都愿意帮助他们。
(三)、皇权没落,故不能兴
其实,自从司马衷继位以后,西晋的皇室就逐渐的走向了衰微。大家各为其主,各自为政,而且这个傻子皇帝并不能服众。再加上八王之乱的长期内耗,所以不管是皇室内部还是王公之间的实力都已经非常弱小了。所以,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也显得非常无能为力。
1. 并无人才可用
西晋王室一直是自顾不暇,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想着重振武德。而且他们内部也有许多矛盾,大家各怀鬼胎。所以,对于外族入侵,也是没有反抗能力的。甚至,他们还想通过引入外部势力,来壮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比如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司马腾就联合了幽州刺史王俊以及乌丸、羯朱等势力向成都王展开攻击。亲王在内乱中,多半都去世了,留下来的也已经元气大伤。但是世族方面,还是有一些能力的。
不过他们就好像是封建领主,如果不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不愿意轻易的出兵帮助晋国皇室的。毕竟,他们手下的部众,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其现有的地位。如果因为想着去驱逐游牧部落,自己的元气也会受到很大的损耗的。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这种事情对于世族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天下是司马家的,并不是自己家的。司马家自己的人都不愿意冲锋陷阵,怎么能够去要求其他人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呢。
而且世族中虽然有兵力,但是很难找到优秀的只会干来领导作战。何况,晋朝的皇帝和王公们,也不希望有人能够分割自己的利益。如果世族打赢了,那么必定会在晋朝这块蛋糕上切一块。
2. 貌合神离,不愿出兵
真正听从于晋朝皇室的军队,在内耗中逐渐的都消亡了。不然,他们也不能从边疆的游牧民族中选拔士兵。这些人都是给钱就办事的,再者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自然不愿意,为了晋朝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止戈为武,而武德就是习武之人必须要遵守的品德。战争就是为了和平准备的,很显然西晋后期并不具备终止战乱的能力。所以,更不用提什么武德。
再者,雇佣兵本身也并不追求那些东西。当时招募的军队,非常涣散也没有经历过完整统一的军事训练,所以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要振兴武德。古代都是家天下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可言。
而且当国家没有能力的时候,自然愿意为他效命之人就会少了很多。封建武德,说白了就是敢于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战,有着强烈的好战心。当集权衰弱的时候,这种思想也会因此衰退。
而且秃发树机能叛乱之时,还是西晋刚建立之初。如果没有马隆的挺身而出,鲜卑的部队可能早就入主了中原。但是像马隆和祖逖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国无能将,将无强兵,这就是武德下降的主要原因。他们不是不能复兴武德,而是根本没想着要去做这件事情。
结语: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室的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了胡人内迁以及后来的永嘉之乱,和最终南北对峙的局面。任何一个有秩序的游牧民族,都可以在中原这块肥肉上咬一口。而西晋根本没有能力,去对抗外族入侵,甚至他们还亲自引狼入室。
参考文献: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