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一场科场冤案,奠定了南北分卷:从“南北榜”案一瞥明代科举考试

一场科场冤案,奠定了南北分卷:从“南北榜”案一瞥明代科举考试

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渐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号称“抡才大典”。明清尤其重视。

其实古代的科举举行时间间隔并不是很规律的三年一次。如唐代就一年一次,宋代开始也是沿袭一年一次,到宋英宗治平三年时皇帝要求“诏礼部三岁一贡举”,自此开启了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并成为制度被正式确定下来。

元代初期,来自草原马背的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科举这些东西兴趣不大,并没有恢复科考。直到元仁宗时期才略略恢复,但却是时断时续。

整个元帝国九十多年间只进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史称元十六考。

明代选拔官吏有岁贡、荐举、进士三个渠道,但偏重进士。

朱元璋虽然不是文化人出身,但他重视文化人,另外政权草创,人才缺乏。因而在还没当皇帝刚即吴王位后就下达了文武二科取士之令。

正式当了皇帝的洪武三年他又诏设科举(“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第二年,又定三年一举。但所取者多处理政务能力太差,朱元璋很不满意,觉得还是荐举更实际,也不麻烦。于是在洪武六年仍令有司察举行才,罢科举不用。

大局稳定后的洪武十五年,国家已经走向正常,光靠荐举人手不敷用,于是又复设科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这才成为定制。

而明代科考很多规矩也是朱元璋时期确立的,其中分南北取士则因为一个冤案。

即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会试主考官,王府纪善(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纪善所,置纪善二人,秩正八品,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昭王善)白信蹈为副考官,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挑出52名贡生,以宋琮为贡生第一。

然而这份榜单刚一贴出,北方士子立即群情哗然。

因为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部都是来自南方(淮河以南,不是长江以南)的考生,北方考生全部名落孙山。

接下来的殿试,福建闽县人陈安阝又被取为状元,而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皆南方人。

北方举子们认为主考官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都来自南方,搞地域歧视,有意压制北方举子而祖护南方举子,使得南方的考生都得以高中,所以北方考生无一中选。

这一说法很快得到大多数北方举子的响应,北方举子们群拥而上,竟然用泥团土块将高悬的黄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召集了一些同样不满的落第学子,浩浩荡荡地跑到礼部去讨说法。

礼部处置也有失妥当,他们看到举子们群情汹汹,吓慌了神,不去疏导安抚,却请来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锦衣卫,镇压考生游行队伍。结果事态越闹越大,北方考生广泛串联游行示威,并且写了大批字帖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礼部见事情捂不住,便立即向朱元璋汇报。

朱元璋知道后异常震怒:“难道咱大明,只有半边天下吗?”决定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

刘三吾原是元朝官员,饱读诗书,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代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七十三岁出山给朱元璋服务,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

他实话实说的对朱元璋说:北方在元朝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北方连年战争对文化教育推残极大。这些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成绩相差愈发悬殊,已是不争的的事实,所以才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而朱元璋本就对南方地主知识分子有些不满,又因为国家要加强北方边境防守,北方正是用人之际。听了刘三吾的回答很有些不快。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看的是大局,而刘三吾他们只看到了考试结果。

于是朱元璋下诏成立了十二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三位鼎甲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人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士子。结果这几位不知咋想的,经阅卷后商讨一番仍维持原榜。

张信等不仅不领会落实皇帝的最高指示精神,还这样向朱元璋禀告复查结果: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后一名的刘子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五十三名,不能重新更动。

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估计也懂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张信不仅不听话,还如此信心满满的汇报惹恼了他。

这是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阝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糊弄皇上。

朱元璋的脾气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不好,这次果然又勃然大怒,立令刑部捉拿刘三吾、张信、白信蹈三人,严加审问,要求他们说出会试实情,结果刑部把这三位大人折腾了好几天,三位大人仍旧丝毫不肯认错。

刑部官员只好拿出之前办胡惟庸、蓝玉案的本事来,不仅刑讯逼供,还将三人家着几百口全部下狱,终于制造出了一个涉及六百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团,然后上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也知道是冤案,但有时案子本身冤枉与否对皇帝并不重要,皇帝的需要才是案子的定论。

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朱元璋御笔朱批给他们安排了组织:定刘三吾、白信蹈是蓝玉一党,张信是胡惟庸一党,皆怀谋逆之心,籍借国家抡才大典搞事情。

反正当时胡蓝案是个筐,皇帝看谁倒霉就往里面装。

刘三吾当时已经七老八十,年事已高,朱元璋因为他七十多出来帮他干了不少事,格外开恩判他流放充军(到建文初年才被召还京师参加撰修《春秋大全》)。而张、白则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这两位被凌迟处死,一说张信被分尸。反正杀人起家的朱元璋在杀人方面一贯有创意。

涉案大臣和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放有数十人。这一年所选进士全部废除,更悲催的的新科状元陈安阝仅仅做了不到二十天的状元,便被革除功名被杀。

其实这个陈安

能诗善文,与林鸿、陈仲完、唐泰、高棅、唐震、王恭、郑定、王

、王褒并称“闽中十才子”。

因复审时,他没有明确批语,被定为“有惑圣览”,判流放,但最终被杀,一说车裂而死,成为历史上最悲催的状元。

朱元璋办事从来干脆利索,当年四月底即将这倒霉的二十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杀掉。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他老人家用他那不很渊博的学问亲自阅卷,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无一南人。

“南北榜”案现在看应该是个冤案。这也是垂暮之年的朱元璋办过的最后大案,此案后为了照顾北方学子明代就开始了南北方分榜录取。

到了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大学士杨士奇又提出南北分卷的思路。

但明仁宗即位当年就下课,还没来得及实施。

两年后的明宣宗宣德皇帝执政初期,这一思路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

南北卷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类似现在分卷考试和各省录取分数不同。

南北卷以南人北人分房分卷取中,故而也称南闱、

北闱

名额有定,当时以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为准。

后来又分南、北、

中闱

基本长江以南的部分,包括应天(南直隶)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闱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闱

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三闱取中的比例以北闱取一百零五名,南闱取一百六十五名,中闱取三十名。

除到了明武宗正德三年一度有变动外,以后相沿不变。

南北分卷取士这种分地城按比例录取的制度实际一直沿袭至清代。

南北卷其实和现在高考分卷大同小异,但确实有照顾北方人的倾向。

但学霸就是学霸,自古以来江浙富庶,读书人家就多。如同现在高考一样,山东录取分数即便那么高,还是没阻挡住他们进入名校的步伐。

在明代,南北分卷并没有影响江南文人在科举上的成功。

尤其在苏州以吴宽、

王鏊

等人为代表人物将吴门文风重振,以京城和苏州两地为中心,形成庞大的吴中文人集团。

明代江南产生了3800余位进士,有记录任职情形的至少有3400余位,占总数的90%;而这3400余位中在京城做官的有1600余位,占48%,在地方任官的近1800人,占52%。

有明一代执掌朝政的大学士出身江南进士者多达31人;在明朝政坛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六部尚书出身江南进士者则达100多人,任职台谏的江南进士多达400余人。

尤其后来形成了对晚明政局影响极大的“东林党”士人学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刘三吾,科举,国家,礼部,考生,朱元璋,结果,南方,皇帝,冤案,消息资讯,刘三吾,科举,陈安阝,朱元璋,张信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刘三吾,科举,国家,礼部,考生,朱元璋,结果,南方,皇帝,冤案,消息资讯,刘三吾,科举,陈安阝,朱元璋,张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刘三吾,科举,国家,礼部,考生,朱元璋,结果,南方,皇帝,冤案,消息资讯,刘三吾,科举,陈安阝,朱元璋,张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