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夏天即将来临,而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又会慢慢的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炎热的夏天,人们已经会使用冰块进行降温或者是招待客人了。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说明了周朝的贵族,也常常使用冰来招待宾客,甚至在春秋韩国时期,古人们就已经会享受“冰镇啤酒”,《楚辞·招魂》提到:“挫糟冻饮,酹清凉些”。他们会在糯米酒当中,加入弄冰块,喝起来清爽无比。
或许让人感到好奇,古代没有电,更不用说有什么电冰箱,那么古代人夏天的冰是如何来的呢?最常规的方法,便是趁着冬天储存到冰窖里面了,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当中,就有两处以冰窖为主题的单位,分别是修筑于明代的雪池冰窖和修筑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恭俭冰窖,其中雪池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砖砌筑而成,白灰勾缝,非常坚固。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大约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大约能盛15000立方米冰。
等到冬天,人们便将寒冰放置进去,等到炎热的夏天再拿出来,出去皇室专门享用的外,也有民间所使用的,过去老北京民用和官用冰窖,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有数十座,等到夏天,为全城人送去了凉爽。其他城市的人也基本都是如此。
因为过去对冰块的需求量如此大,以至于诞生了专门的一个行业:储冰匠,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里面,古人会在结冻的河面上用冰镩把冰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都能承受人的重量,这样一来单体的冰块就会浮在河面上,再将其挖出来,运到冰窖当中。
潘荣陛所写的《帝京岁时纪胜》写到:“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当然了,这也只是北方,炎热的南方即便是冬天,也很难找到冰块,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而唐朝发明了这一招,那就是利用化学手段。我国先祖在唐末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方法。当时的人们,在生产火药的时候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的晶体,同样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角之下,颜色如霜,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墙霜”。
人们发现,硝石如果能投入水中,水温就会快速降低,原来这是因为硝石的化学成分为硝酸钾,而它溶解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因此这也就诞生了新的制冰方法,古代人会在一个大盆当中倒入一些水,再放置一个装满水的小盆,在大盆当中放入硝石,而小盆里面的水过一阵子就自动的结冰了。这种操作方法简单,而硝石的成本也比较低廉,但是效率不高,因此在北方还是使用储冰的技术。但是硝石制冰的手段,却传承下来,沿用了千年。
我国有着如此悠久的制冰文化,是可以理解的,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就能够看出来大伙对冰的喜爱:“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