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义反抗元朝。元末到明初这段时间也有很多割据势力,有的称帝称王,有的则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最后还是明太祖扫平四海,一统江山。
那么元末到明初都有哪些政权和势力呢?
一,朱元璋,吴王,明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二,陈友谅,汉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大汉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三,明玉珍,大夏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庙号太祖,享年38岁。子明升继位,后大夏国为朱元璋所灭。
四,徐寿辉,天完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今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一说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军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后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五,张士诚,大周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在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六,方国珍
首举反元义旗,先是归顺元朝,又归附明朝,最后被朱元璋击败,被迫投降,进入南京当官。
七,彭莹玉
元末民变领袖,南派红巾军开山始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人。又名彭翼、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一生反对元朝,最后在瑞州就义。
八,刘福通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 ,与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起义,事泄,山童被杀。后举兵占颍州。继克朱皋、罗山、上蔡、真阳(今正阳)、确山、汝宁(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潢川)、息州(今息县)等地。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十五年,迎山童子韩林儿至亳州(今属安徽),立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自为平章,不久任丞相,进封太保,掌握军政大权。
当年十二月,亳州失守,迁至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遣李武、崔德攻陕西,毛贵取山东。十七年夏,遣关先生、破头潘等趋晋、冀,白不信、大刀敖等趋关中,毛贵由山东北上。十八年五月,率兵克汴梁(今河南开封),以为都城。次年八月,汴梁为元军攻破,退回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他与林儿被朱元璋救出,安置滁州(今属安徽)。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沉溺于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江中。
九,李思齐
李思齐最初与察罕帖木儿(又名李察罕)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拥兵陕西长安,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进攻数次,都不得以攻破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思齐降明。
十,张良弼
张良弼,元末名将。明军已攻下山东,收复开封,思道次栎阳,阻潼关,抗拒明军。明太祖谓群臣曰:张思道百战之余,骤与角力,未易定也。当是时,思道与李思齐、扩廓贴木儿并雄关、陕。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引兵西渡河,会凤翔,议所向,说:思道城险而兵悍,不容易攻取。于是攻打李思齐,进逼临洮。思道听说后,退守宁夏。
十一,何真
割据南方却不称帝,最后投降明朝。
这些政权都是历史中的过客,只有老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