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临终前留下一条挽救危局计策,为何崇祯不用而导致大明灭亡?

朱棣临终前留下一条挽救危局计策,为何崇祯不用而导致大明灭亡?

文|熊仔论古今(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载生母为马皇后。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

当时,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并在南京称帝。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在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一、朱允炆继承皇位,实行削藩政策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建文帝上台时年方21岁,委任方孝孺等人进行政治改革。

在对待皇帝的众多皇叔方面,方孝孺等人提出应当逐步限制这些藩王的权力,形成强干弱枝之势,才能保证天子的权威。于是齐泰、黄子澄两人开始主持削藩事宜。

在削藩上,建文帝朱允炆选择的是先下手为强。但却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几个月之内,他连削五王,或废或软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后,他再削强藩燕王朱棣。然而,朱棣在朱允炆削藩期间,他早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策。

二、朱棣不满削藩,发动“靖难之役”

原本朱棣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是朱元璋剩余儿子中年龄较大的,也是最有军事实力的,可以说是非常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竟然越过他,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棣非常不满,对此耿耿于怀。

朱棣虽然不服自己的这个侄子当皇帝,但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起兵造反,将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来。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准备对朱棣削藩时。朱棣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而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通过艰苦奋斗,最终成功将朱允炆打败。从而登基称帝,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可以说,朱棣的造反,其实是建文帝朱允炆逼的。也正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才在名义上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三、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将南京城设为陪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用杀戮暂时封住了人们的口。但他“倒行逆施、夺位篡权”的壮举,始终是上不了台面的。为此有不少人对朱棣所谓“清君侧”的评价和印象都不佳,就连朱棣自己有时也感到心虚,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再加上降臣景清欲刺杀朱棣,使得朱棣总认为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觉得南京对他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地。于是,朱棣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下诏改京师为北京,南京为陪都。即将北京作为国都,而南京作为陪都。一年后,朱棣迁都北京。

而朱棣此举实行的是“两都制”,他自己坐镇北京,在南京保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同时继续设置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从而他就能远在北方,而对南方进行强有力地遥控。事实上这也就成为了一个政府两套班子的结构。

正如丘濬说“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其实,朱棣这样做的用意,那就是一旦北方有失,就可以退回南京城,据守南方,这也是他留给后人挽救危局的一条计策。可惜他的后人崇祯皇帝朱由检却没有使用,从而导致了大明灭亡。

四、崇祯帝面对李自成,不使用退守南京之策,终上吊自杀

到了明朝后期的崇祯时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的侵袭。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使得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而且,崇祯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位可抗衡满清的大将。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被杀7人,巡抚被处死11人。也正是崇祯的自挖墙角,酿造了自掘坟墓的悲剧。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明朝面临没顶之灾,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和不愿负责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崇祯还要求重臣守京师,并以“圣驾南巡,征兵亲讨”为由出京,诸臣唯恐因皇帝不在京城,变成农民军发泄怒火的替死鬼,依然不让崇祯离京。

同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他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3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朱棣已经给崇祯留下了一条挽救危局的计策,可崇祯为何不用而导致大明灭亡?其实崇祯也是很无奈的,原因如下:

1、崇祯自大,低估了李自成农民军的实力

崇祯后期,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闯王军的将领,然而都功亏一篑。

这些都是源于早期崇祯低估了李自成的生命力,使得起义军数次大难不死,而后有了前往河南聚众发展的机会。

让李自成东山再起的一条缘由却是因为两线作战,崇祯没有处理好“攘外必先安内”的关系。明廷是完全有能力应付李自成或者满清的任何一路,可是偏偏就出现了同时两线开战的窘境。

此前,大将孙传庭就将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骑而逃走。可是却因为满清突入长城,而不得不将军队调往防御,为此才给了李自成得以喘息之机。以致于后来李闯王死灰复燃,星火燎原,兵围北京,覆灭了大明王朝。

2、崇祯与臣子关系紧张,导致迁都不了了之

当李自成大军攻入山西之时,崇祯便已暗示户部尚书、左都御史李邦华、翰林学士李明睿、少詹事项煜等人筹备南迁事宜。可以说崇祯本大可以借坡下驴,就此南迁的。可是由于当时众多的北方籍官员反对,他们不想南下离开家乡。于是直接拿出“遗弃国土,放弃北方”的由头阻止迁都事宜。

等到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便组织第二次朝会。面对农民军的滔天局势,对于李邦华提出的太子归南组织抵抗的建议。使得崇祯帝并不想坚守,也想南下。但是无奈大臣不配合,便反对此计谋。而面对首辅陈演等的支持,兵科给事中却又站出来反对。就这样,第二次南迁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当面对李自成大军打到了家门口时,崇祯帝无奈之下组织了第三次朝会,并召令吴三桂勤王。这时,兵科给事中又跳了出来反驳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这一句的意思是太子要效仿唐肃宗李亨自立吗,他的敏感话语一出,又有谁还敢再说话?

不得不说的就是,所谓的得失也在这三次的朝会之中逆转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士大夫阶层的无耻贪婪嘴脸也被淋漓尽致得体现着。试问有了这样的搅局者,崇祯南迁还会有希望吗?

3.崇祯是位自尊心很强的皇帝,志在秉承朱棣遗训

另外,崇祯之所以没有力排众议,直接下令南迁,其实跟他的自尊心有关系。崇祯自尊心之所以很强,跟其童年的生活离不开。从而形成了宁死不屈的精神,也许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逃跑”一词。

加上明成祖朱棣的遗训“外敌入侵,大明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子死社稷。”也正是这条雄赳赳气昂昂的祖训,加上崇祯的自尊心。所以他就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要在北京与反贼死磕到底的举措来。而崇祯这样做之后,结果就成了一位很有骨气的亡国之君。

总评:

崇祯是一位刚愎自用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因为猜忌而大杀功臣,最后到了李自成造反之时,他就没什么人才可用。试问这样的局面他焉能不败?同时崇祯也是一位自尊心很强的皇帝,他宁愿秉承朱棣的遗训,也不肯迁都,最后只能坦然接受现实。但崇祯是位有骨气的皇帝,他不投降的精神,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值得赞扬的。那么,你对崇祯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熊仔论古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崇祯,明朝,计策,危局,皇帝,朱允炆,大明,公元,朱棣,南京,消息资讯,建文帝,崇祯,李自成,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明朝,计策,危局,皇帝,朱允炆,大明,公元,朱棣,南京,消息资讯,建文帝,崇祯,李自成,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明朝,计策,危局,皇帝,朱允炆,大明,公元,朱棣,南京,消息资讯,建文帝,崇祯,李自成,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