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太宗应死于痢疾,病情拖延可能达二十几天,御医们束手无策。我对此条史料不能没有质疑,难道唐代医疗还如此落后吗?这一年药王孙思邈才69岁,按其百余岁的享年来讲,还在壮年,怎么武将出身的唐太宗,才51岁,竟然能因痢疾而死?
请教一位中医朋友,答复如下。
“痢”,最早的记载见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此时中医对泄泻这种症状已有成熟的认识,如再向前追溯,《内经》中称此病为“肠澼”,《伤寒论》中称“下利”或“热利”,均有成熟的治法。如《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五苓散、附子理中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均可治疗常见的痢疾。总之,对中医来说,此病早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唐太宗时更是如此。
△葛洪(图/网络)
那么,为什么唐太宗却死于此病呢?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患病至去世可能在20天以上,“苦利增剧”,说明病情日趋恶化,并不见反复,御医们没有见效的对策。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难以纠正的可能就是水电解质的失衡,是痢疾当中比较重的两种,五色痢或奇恒痢。
五色痢,病情虚实夹杂,变化很快,便下有脓有血,呈多种颜色,需要较高的辨识能力才能正确处方用药。奇恒痢,同时伴随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病情发展迅速,有点儿类似于阿米巴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古代治疗此病应用泄阳救阴之法,多为大黄、芒硝等峻下之药。
御医治病,多是伴君如伴虎的心理,宁可贻误治疗最佳时机,也不敢轻易用峻猛之药,落下把柄。
总之,唐太宗为什么死于一种常见疾病?原因之一,他应该得的是最重的痢疾,五色痢或奇恒痢;原因之二,御医们不敢用可能对症的猛药,因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越来越重,终于不治。
△唐太宗李世民(图/网络)
#历史开讲#
#历史真相官#
#历史有知识#
#历史#
#读书#
#历史故事#
#涨知识#
#中医#
#唐太宗#
#李世民#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