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浅谈:南北朝虚币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浅谈:南北朝虚币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什么叫做虚币?所谓虚币,就是实际价值和重量远超本身的金属货币,例如,西汉五铢钱本来应该重达五铢左右,是西汉至唐朝一直使用的最基本的通行货币。

但是,时至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币开始出现。所谓虚币,就是铸造一枚五铢钱,再用法律规定这一枚五铢钱可以当做数百枚、数千枚五铢钱,这种扰乱市场的行为无疑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无数百姓的劳动成果被国家以强制法令的方式剥削,只要简单地制造一枚价值百枚或千枚铜钱的虚币,就可以使得百姓的积蓄瞬间缩水,国家就能掠夺更多的民脂民膏。

那么,我们不禁好奇,为何这种竭泽而渔的货币政策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呢,这种货币政策究竟又带来了何种影响呢?

众所周知,汉末以降,天下大乱,在经历短暂的西晋统一后,中国北方地区又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乱局之中,此后的北魏、北齐、北周时代,也是战事不断,东晋南朝相对安稳,但每逢战局,也是纷乱不休。

政府的混乱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朝廷府库的空虚,朝廷无力再发行足斤足两的货币,正如《宋书》所言,刘宋朝廷“官藏空虚,宜更改铸”。

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在立国之初都有过或长或短的和平发展光景,在和平发展期间,商品经济在缓慢发展,对钱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而在当时,由于国家力量不足,对铜矿的发掘跟不上钱币需求的增长,铸钱原料极为匮乏。

例如,刘宋永初二年(421),刘宋朝廷想要铸造一批新铜钱,却发现中央根本没有足够的铜来铸造钱币,于是,刘宋朝廷只能向民间伸手,弥补材料短缺,《宋书》记载,“(刘宋朝廷)欲悉市民铜,更造五铢钱”。

南齐时期,铜钱的缺口依旧存在,为了弥补缺口,南齐朝廷在永明八年(490)时曾派人进入四川地区发掘铜矿,也一度找到了铜矿,并依靠铜矿铸造了千余万铜钱,但是,由于冶炼技术不达标,最终,这些铜矿被南齐政府废弃了。

铜材料稀少的同时,铜料又被南北朝君主、贵族普通百姓普遍用作制造佛像。这种风气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盛行,这就导致了铜资源的进一步紧缺。

与此同时,铸造技术的落后与长期停滞导致铸币成本较高,虚币铸造更为划算。

例如,《魏书》中记载“(北)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也”。

这句话说的是北魏朝廷的鲜卑旧俗,用铸造金人来进行占卜,确定皇位是否符合上天旨意,却也从中可以窥见北方朝廷铸造技术的落后。

如此一来,便有人想出了依靠铸造小钱和虚币弥补铜钱不足的便捷方法。例如,刘宋时期的严竣上奏说道,“天下铜勺,宜减钱式”。

也就是说,严竣主张政府主动铸造不足额的小钱,以此滥竽充数。

此外,从三国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出现以一当百,以一当十的大钱,例如,《通典》记载,孙吴时期,曾经铸造大钱,一当五百,上有铭文“大泉五百”。

时至梁武帝时期,市面上流通的虚币已经五花八门,据《隋书》记载,“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

这些虚币的出现无疑是为了缓解钱荒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是,事与愿违,虚币反而进一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

除了钱荒这一经济原因外,虚币的风行还与这个时候全国分裂,政权林立的社会现实有关。

自从汉末天下大乱以来,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统一的时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候,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政权。

首先,政权林立带来了铸币权的分散。许多政权为了收拢社会财富,充实国库,会发行自己的货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割据政权内部的金融环境。

但是, 由于这些割据政权往往较为短命,这些货币的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反而破坏了全国性的货币系统,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货币系统最终陷入混乱。

其次,当割据政权想要在内部整顿货币系统之时,往往会遭受到其他国家的干预,一是“边境之上,人多盗铸”(《隋书》),割据政权防不胜防;二是邻国的劣币不断涌入,使得整顿货币市场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由于政治割据,导致虚币、劣币长期盛行,普通百姓已经慢慢接受了虚币泛滥的现实,一旦某个政权试图改善货币,反而会遭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抵制。

例如,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曾经试图整顿虚币,制造了足斤足两的“丰货钱”,企图以此改良货币市场。

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人情不乐……钱终不行”(《晋书》)。

这是由于社会上对于层出不穷的劣币已经见怪不怪,甚至主动制造更低劣的虚币,例如无字小钱等等。

众所周知,只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才可能推行受到信赖的货币,受到信赖的货币又可以进一步巩固政权的统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成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面对虚币盛行的社会现象,各个割据政权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试图改变货币系统混乱的社会现实。

因为,当时的虚币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流通,正如《隋书》所言,“盗铸弥重,巧伪既多,轻重非一……用各不同”。

钱币的不统一,导致了各地商品流通换算的困难,“便于荆郢之邦者,则碍于兖豫之域”,此类现象层出不穷。

货币的泛滥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汉末董卓的货币导致了谷价一度涨到一斛数十万钱的地步,南朝刘宋时期,虚币泛滥,导致“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宋书》)。

各个割据政权为了改善现状,就不断地发行新的货币,但是,这些政权又缺少信用,缺少铜矿资源和优良的铸造技术,发行的新货币往往得不到市场信任,反而加速了五铢钱币制走向崩溃,五铢钱币制的崩溃反过来加剧了社会混乱和政府崩盘。

那么,什么叫做五铢钱币制呢?这一币制又为何如此重要呢?

汉武帝时代发行的五铢钱重量标准,铜质优良,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的标准货币,与此同时,五铢钱这一货币形态和名称得到了延续,就此而言,五铢钱堪称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货币体系。

但是,随着董卓开始发行劣质小钱,撕开了破坏五铢钱货币体制的口子,此后的诸多政权纷纷效仿,最终冲垮了五铢钱货币体制。

当虚币大范围流通之时,钱也就迅速贬值,这就必然导致恶行通货膨胀的出现。

这种恶行通货膨胀的记载在当时的诸多史料中屡见不鲜。

不仅如此,当政府发行的钱币不再具备购买力时,普罗大众就会自发抵制政府钱币,进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商业陷入停滞。

正如《魏书》所言“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致商货不通,贸迁颇隔”。现有钱币一度被市场排斥,人们不得已把百年前的古钱币拿出来使用,这就导致了商品流通的停滞。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阶段。

绢帛、谷米、食盐等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一度在不少地区代替了政府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参与社会商品流通。

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颇为不便,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价值恰好相等的货物进行交换,这就意味着,百姓的商品交换行为迅速减少,最终使得社会经济走向萧条,退化到更为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而且,当时的朝廷也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现实,在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中,几乎没有官员获赐钱币的,他们获得的绝大多数是实物奖励,例如,《魏书》记载,崔浩曾获得“缯絮布帛各千段”。

绢帛逐渐作为一种通行的“一般等价物”,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默许,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窥见,当时的虚币泛滥,社会经济流通陷入大范围停滞,金属货币体系迅速崩溃。

东汉末年以降,中央政府逐步走向崩溃,群雄纷争,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此时,为了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掠夺地方财富,孙吴和蜀汉率先发行了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的虚币。

一旦有人吃起了螃蟹,就会有后来者群起而效仿。

事实上,虚币带来的短期经济利润确实不断地刺激着后来的政权发行面值惊人的货币,这些面值惊人的货币使得百姓的积蓄疯狂缩水,将社会财富聚拢到中央政权手中,堪称一种竭泽而渔的手段。

这种手段的出现还与当时的铜矿匮乏和铸币技术停滞不前有关。

在虚币盛行之下,汉朝确立的五铢钱货币体系逐渐走向崩溃,许多地区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阶段,社会经济一度陷入萧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家,时期,朝廷,铜钱,政权,原因,百姓,货币,南北朝,现象,知识科普,朝廷,虚币,政权,刘宋,货币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家,时期,朝廷,铜钱,政权,原因,百姓,货币,南北朝,现象,知识科普,朝廷,虚币,政权,刘宋,货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家,时期,朝廷,铜钱,政权,原因,百姓,货币,南北朝,现象,知识科普,朝廷,虚币,政权,刘宋,货币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