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比文天祥更忠,比岳飞还冤,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下场却无比凄凉

比文天祥更忠,比岳飞还冤,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下场却无比凄凉

自古直臣难有好下场,这一点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被一再验证过。

很多以史实为基础再做艺术加工的历史类影视作品中直臣落得抄家灭族的事也屡见不鲜。

如一心为民却最终被腰斩而亡的商鞅,如为北宋抗击外敌却被莫名斩杀的岳飞等。

还有明朝时期的名臣于谦,相比于史上那么多为国为民的忠臣来说,于谦的忠直都要排在前几。

他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贡献实在太多,比如为底层百姓的生存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比如为真正的有才之士提供更公平便捷的升迁方式。

除了为社会民生发展竭尽全力之外,他还有保卫家国,替岌岌可危的大明皇室力挽狂澜。

将大明的存在线一下子拉长了200多年的绝对功劳。

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系百姓,忠于朝廷的人,做到了位级人臣。

自己却穿着朴素,居室简陋,是让同僚和百姓都心服口服的人。

或许正是太把整个江山和百姓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了,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一些阴险小人。

虽做到了绝对的忠诚正直,最终却还是躲不过被污蔑构陷,被公开斩杀含冤而亡,下场实在是凄惨。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的生平吧。

年少有志,为官务实

于谦的曾祖父曾任杭州路大总管,所以他们于家便以钱塘县为祖籍。

虽然祖父当初赴京做官,但父亲却没有这个机遇,所以一直居住在老家。

于谦出生的时候,父亲专门为他烧香祈福,为了让他一生过得有价值,还称自己梦到了文天祥,说儿子就是文天祥转世。

于谦有没有把父亲的这些话放在心中不得而知,但他确实从小就和其他人不一样。

邻居小孩都在街上骑马打闹时,于谦基本上都是在家刻苦念书。

或许是更像祖父,他从小就认为所谓的大丈夫需要为国效力,而不应该像他父亲一样只求安稳度日。

有远大的志向,也有超出常规的努力,于谦在他20岁左右顺利考取了进士,顺利进入了大明官场。

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因为之前朱元璋以及朱棣等人常年征战将大部分外患排除,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百姓一片平稳祥和。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满身抱负的于谦更有干劲了。

在外放山西做巡按时,恰好遇到了有皇室的人在当地鱼肉百姓。

他铁面无私且绝不对强权妥协,仅用了2年不到的时间就将之前当地官商勾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的局面改变了。

随后,于谦升做巡抚,有了更多实权。

他想的就是要用这份权力为百姓改善处境,当时他治下因为洪灾,出现了很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灾民。

他便上奏朝廷给所有衙门专门设置“预备粮仓”,以应对解决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

于谦深知光是给粮食只能解决一时之难。

为了彻底治理河道,防止洪灾再次来袭,他亲自监督黄河沿岸的堤坝修筑。

将堤坝加宽加厚的同时,再把任务下放给乡级衙门,下令他们每年定期对堤坝进行检查和修补。

让乡民们再也不用经受天灾,可更好的休养生息。

陷入倾轧,绝地重生

在山西、河南担任巡抚的几年中,于谦一心为百姓做实事,使得当地民生逐渐好转。

为于谦叫好的声音随处可见,于谦也自觉只要自己认真做事就可以,完全疏于人情世故的打理。

就连深受皇帝喜爱的太监王振也并不被他放在眼里。

被于谦的傲慢和无视刺痛的王振,指使李锡弹劾于谦心思狭小且妄图混乱官场。

朝廷收到弹劾后并没有多做调查,直接就将于谦投入大牢,预备秋后问斩。

百姓听闻后深感愤怒,联合起来自发为于谦举证脱罪。

王振作为太监不敢去激起民愤,于谦暂时得救。

计划被打破,恨的人没杀成,王振还是想办法将于谦转移到了山西囚禁。

他想要慢慢磨掉民众的耐心,等没人再关注于谦的时候杀掉他。

但山西受过于谦恩惠的人何止千万,众多官民一起进言希望于谦复职,王振再无办法,只得放弃对于谦的迫害。

被万民救回的于谦,又用他的一腔热忱回馈了万民。

10多年后,朝廷看到了他在河南和山西的政绩确实突出,认为他能力超群,便召他回京,令他在兵部就职。

就任后于谦仔细整理朝廷的军事力量才发现当时整个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出乎他的意料。

按说大明也才没有开国太久,军事储备力量应该是很强大的。

但事实上整个国家几乎已经没有军备了。

很多士兵因为国家对他们的忽略,完全懈于操练,甚至另寻生计。

另外一部分则相互勾结,成天玩乐饮酒,军心涣散,十分腐败。

除了士兵兵力微弱,朝廷对军事物资的储备更是几乎没有。

大家仿佛都默认了大明王朝永远不会发生战争,朝廷和皇室众人也只耽于享乐,完全没觉得这样的情况有什么问题。

于谦意识到大明王朝正在走一条北宋曾经走过的老路——重文轻武导致兵防能力极为薄弱。

瓦剌来袭,英宗被俘

发现问题后,于谦想要逐渐整改,但敌国没有给他这个时间。

瓦剌在于谦在兵部就任的第二年开始正式进攻大明,来势汹汹,所向披靡。

大明军队基本没有抵抗能力,战败的消息频传。

很久没打过大型战争的朝廷终于有些人感到慌了。

朝廷慌是因为他们安稳的日子过久了,瓦剌胜仗不断,大明却毫无准备,甚至放眼望去已经没有一两位能镇国的将军可以迎战了。

大家为了让谁带兵去前线支援而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后宫里太监王振却替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出了让他御驾亲征的主意。

朱祁镇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里只接受过吹捧的皇帝,对于战争只有理论上非常偏激的理解。

为什么偏激,是因为他了解朱氏祖宗们在战争中的英姿,觉得那或许就跟读书写字一样,是他们血脉里就注定会的东西。

所以他听从了王振的建议。

宣布亲征时,朱祁镇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反对,尤其是包括于谦在内的兵部众人,这让雄心勃勃的英宗大为光火。

他从没有考虑过自己亲自迎战也先会有败仗的可能,甚至在听信王振的谗言后觉得只要他出现在战场上,瓦剌军队就会吓得倒退。

劝阻不了,于谦等人只能尽可能的将最好的兵力布置在皇帝周围。

不求他大胜而归,只望他能安全回还。

就这样,朱祁镇信心满满的出发了,一路走去,没有任何经验的朱祁镇根本不和部下制定行军策略,只像他在皇宫一样按照心情发布命令。

行军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

朱祁镇却不管这些,他坚信自己有真龙护体,必定百战百胜。

所以当他在又一次大雾天气里横冲直撞往前走时,碰到了瓦剌的大部队,甚至都没来得及反抗就被俘了。

于谦护京,下场凄惨

皇帝被俘,传回京城后众人害怕得没了主意,只一味的催促代为监国的朱祁钰赶紧南逃,避开瓦剌大军的侵袭。

朱祁钰也有些意动,但又说要救回皇兄再议。

于谦站出来表示了极力反对,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集结全部兵力保卫好京城,而不是逃跑。

“不能重蹈北宋覆辙”,于谦坚决的说。

获得朱祁钰首肯后,他将周边能调到的军力全部调往京城,任用能人良将,稳定军心,硬是在瓦剌多次进攻之下将京城生生的保下来了。

瓦剌退军后,于谦又一力主持京城民生的恢复,很快战争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小。

随后朱祁钰派人接回了被俘的朱祁镇,当时很多朝臣主张将朝政归还给朱祁镇。

于谦却觉得既然在抵抗瓦剌攻打时是朱祁钰在,且这几年来各种惠民政策也是朱祁钰发布的,百姓心中早就已经认定了朱祁钰是他们的皇帝。

突然将皇位还给打了败仗还被俘过的朱祁镇,对民众来说并不是个好事情。

为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和未来考虑还是建议朱祁钰继续做皇帝。

虽然于谦的出发点是为了整个国家考虑,但这番言论却让想要恢复权力的朱祁镇怀恨在心。

朱祁钰没几年就病故了,一直蛰伏的朱祁镇联合石亨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

成功后朱祁镇重新得回皇位,开始清理对他“不忠”的一众朝臣,之前反对他要回帝位的于谦首当其冲。

作为对保卫京城和整个大明都有巨大功劳的人,皇帝想要杀于谦尚需要名目。

而之前就被于谦得罪狠了的石亨,曹吉祥等人早就准备好了无数“罪状”来弹劾他。

于谦就这样在那几个君臣“配合无间”下,含冤而死。

结语

于谦小时候因为听父亲说他是文天祥转世,对文天祥的为人尤其敬重。

一辈子也在学习他的为人,对国家忠心,对百姓尽心。

甚至在以腐败奢靡著称的明朝官场都没有被腐蚀,出入轻车简从,穿麻衣,住陋室,家里没有多余钱财,是一个清流般的存在。

在山西河南就任将近20年,他将两省治理得井井有条,民间还常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气。

护卫京城时,更是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薄弱于瓦剌几倍的兵力生生扭转局势,挽救大明王朝于为难之中。

这样的一位忠直之臣,一心为国为民,其心苍天可鉴,却还是没能逃脱心胸狭小的皇帝与心理阴暗的小人暗算,落得个冤屈而死的下场。

他的结局甚至比北宋时期被斩杀在风波亭的岳飞还悲惨,是多年后人人听来都替他含冤不值的地步。

朱祁镇死后,儿子朱见深继位,他给了于谦儿子于冕替父喊冤的机会,也公平的为于谦平反。

于谦的忠直终于得到了迟来的认可。

除了皇室认可之外,他曾经治下的民众也一直在怀念他,世世代代追忆祭祀,只是他早已经看不见了。

或许对于于谦来说,自己一生做到了忠于社稷忠于良心,身后事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岳飞,于谦,父亲,明朝,山西,下场,朝廷,天祥,百姓,大明,八卦爆料,于谦,朱祁钰,朱祁镇,王振,文天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岳飞,于谦,父亲,明朝,山西,下场,朝廷,天祥,百姓,大明,八卦爆料,于谦,朱祁钰,朱祁镇,王振,文天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岳飞,于谦,父亲,明朝,山西,下场,朝廷,天祥,百姓,大明,八卦爆料,于谦,朱祁钰,朱祁镇,王振,文天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