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看过《水浒传》的同学,对高俅高太尉的讨厌就不打一处来,天底下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应该说,高俅是施耐庵笔下刻画相当成功的一个文学反面人物,在传统戏曲中,高俅的反派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无人可挡的。
老百姓们在听戏时,每每听到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败高俅”,都会拍手叫好。
然而到近代以来,人们对高俅的印象却有了改观,起因是1939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一块珍贵石碑上的墓志铭。
这是北宋末年一个叫范圭的人篆刻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据考证,这是宋代将门折氏家族的墓碑,墓碑的主人叫折可存。
根据墓志铭里的记载,折可存作为宋朝时的一位将领,在宣和三年(1121)参与征讨方腊叛乱,四月二十六日方腊兵败被俘后,折可存率兵返回开封,途中接到追捕草寇宋江的命令。
这个墓志铭的出现,颠覆了史学界一直以来的传统看法,在此之前,史学界一直认为北宋末年朝廷先招安了宋江,因此有宋江参与征讨方腊的说法。
但是这个墓志铭则明确表示折可存先是参与镇压方腊,又去镇压宋江起义。
对待历史的研究,一般情况下是证物重于记载,而且是越早的越有说服力,折可存可以说是镇压方腊与宋江的直接参与者,其墓志铭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然而由于与历史记载出入过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好把折可存墓志铭当作孤证,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历史学者对折可存进行了考证,找到了北宋朝廷表彰折可存的圣旨等资料,此后,史学界才统一了先灭方腊,后灭宋江的说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水浒传》是根据历史原型创作的,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然而从这个墓志铭来看,我们以往的常识都要被推翻。
经过历史学者长时间以来的考证,发现宋江在历史上只是影响力很小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相当于一支流寇,所谓“三败高俅”也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在对高俅进行考证的时候,历史学者也逐渐发现,高俅并非《水浒传》中描写得那么不堪。
在《水浒传》中,高俅不过是一个“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的破落户子弟,当然,他的武艺估计也不咋地,曾经在东京被王进的父亲打了一棒子,然后三四个月起来不炕。
要说挨了别人一棍子,高俅也算长点教训,此后也不在人前摆弄,而是选择吹拉弹唱的方式出道,想要出人头地,结果却因为得罪了人,被人一纸文书状告到了官府,打了四十大板后,被发配出开封,以后再也不准进开封。
出于无奈之下,高俅投奔了一个开赌坊的大兄弟柳世权,说白了就是给人当看场子的小弟,高俅在这里待了三年,到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时,高俅才得以回到开封。
在赌坊打工三年,见到高俅要回京,柳世权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把他推荐给老实人董将仕,董将仕一看这高俅不像是个好人,又犯过事,留高俅在家住了十来天,就一封书信推荐给小苏学士,小苏学士见到高俅也不愿意留,就推荐他到驸马王晋卿府里。
王晋卿是神宗皇帝的妹夫,作为驸马爷,自然是喜欢一些娱乐项目,比如踢球打弹,吹拉弹唱,恰巧这都是社会人高俅所擅长的,因为王晋卿与端王较好,后来高俅因为踢球踢的好,就成了端王的球友。
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太清楚,为啥高俅给端王当球友,后来就能一飞冲天呢?
因为端王名叫赵佶,是哲宗的弟弟,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徽宗,高俅虽然没有尺寸之功,却因为是赵佶的球友而成了当朝太尉。
在《水浒传》中,高俅掌权后,便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先是陷害林冲,后来几乎把梁山好汉陷害几近死绝。
从而成为《水浒传》中大名鼎鼎的北宋四大奸臣之一,他们分别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
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力太大,导致很多同学在想到北宋的奸臣时,必然能想到高俅,并且认为他是毁灭宋朝的罪魁祸首之一。
出现这种错误,就是将文学和历史弄混淆了,傻傻分不清,真正历史上的高俅,与《水浒传》的文学形象相差甚远。
在历史上,却有高俅其人,但是《宋史》上并没有列传,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都是从别人的记载中侧面了解到的。
真正北宋末期并不止四大奸臣,而是六大奸臣,他们分别是蔡京、王黼(fu)、蔡攸(you)、童贯、杨戬、梁师成,因为徽宗的年号是宣和,这六人被合称为“宣和六贼”。
所以别说是四大奸臣,就是六大贼人也轮不到高俅,这也说明高俅并没有达到能和蔡京、童贯等人齐名的程度。
蔡京、童贯等人,都是身处朝堂超一线的存在,不是权臣就是宦官,都是深受徽宗信赖的权臣,高俅是有点上不了台面的。
根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中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意思就是说,高俅原本就是苏轼身边的一个小书童,平时给苏轼抄抄文件什么的,作为金牌全能学童,高俅写字写得漂亮,有一点诗词歌赋的功底,并且真的会点武术,而高超的踢球技术不过是高俅众多才能中的一项。
苏轼
后来苏轼因为官场调动,曾打算将高俅推荐给曾文肃,曾文肃没要,苏轼便将其推荐给了王晋卿。
这一段跟《水浒传》中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性质完全不同,水浒中的高俅是泼皮无赖,谁都不愿意要,而在这里则不是,能够得到苏轼的推荐,想必是有点东西的。
苏轼将其推荐给驸马王晋卿是在元祐8年(1093年),王晋卿素来与端王赵佶交好,两个人经常一块玩耍。
有一天王晋卿与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拿篦子刀,就向王晋卿借了把篦子刀修理鬓角,赵佶是一个爱好各种东西的人(后面大概会讲),于是就跟王晋卿要。
王晋卿虽然跟赵佶年龄差不多大,但是从辈分上却算是赵佶的姑父,就答应送他一把。
第二天,王晋卿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于是就出现了《水浒传》中的经典一幕。
高俅到了端王府时,赵佶正在踢球,赵佶虽然热爱踢球,但是纯粹是业余爱好,技术不好,体力也跟不上,总是打不进球。
突然有一颗球又被自己踢飞了,正好向高俅飞来,正常情况是,高俅把球一脚踢过去就算了,但是喜欢踢球的人,一看到球那肯罢休,当即卖弄了一番,表演了一会花活,才把球送到赵佶那里。
这一番骚操作,让赵佶是大吃一惊,想不到世上还有这般踢球高脚,当即留下,并派人去给王晋卿回话:“你的篦子刀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要说整个大宋没有踢球比高俅厉害的,我不信,但是高俅能成为赵佶身边的亲信,整日陪赵佶踢球,肯定还是有点东西的。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跑得很快,踢球也准,带球也会过人,就是不爱传球,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说他“独”。
我想高俅如果也是这般踢球,估计早就被赵佶给踹飞了,大概高俅踢球不一定是最棒的,但是传球一定特别棒,赵佶在对方门下一等,高俅把球带过来传到赵佶的脚上,赵佶抬脚一踢,破门成功,蹴鞠的意义不正在进球嘛?
可以说,一直到赵佶当皇帝之前,《水浒传》中的高俅与历史上的高俅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高俅能够当上太尉,显然不完全是踢球的关系,赵佶虽然昏庸,但不是傻子,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踢球踢得好,就给他弄个太尉当当,高俅能够上位,还是有着一些本领的,我们且往下看。
哲宗年纪轻轻大概就因为患上了肺结核病挂了,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出生不到三十天就夭折了,一向有“兄终弟及”传统的北宋王朝,就打算在哲宗的弟弟们中选一个出来做皇帝。
哲宗的父亲宋神宗还算一个挺能生育的儿子,到哲宗去世的时候,还有5个弟弟可以选,宋朝喜欢论资排辈,按理来说应该是五个弟弟中最年长的申王最有机会继承皇位,但是申王眼神不好,大家都怕他以后眼睛瞎了,自古以来没有皇帝是瞎子的,所以将他排除出去。
宋徽宗
按理来说,申王不行,应该是哲宗一母同胞的弟弟简王即位,这时皇太后就炸了,因为哲宗本来就不是他亲儿子,如果简王登基,可能削弱她在后宫的地位。
经过一阵争论,皇太后一锤定音,让端王继承皇位。
其实端王赵佶的口碑很差,当时就有大臣表示赵佶太能玩了,恐怕不适合当皇帝,但是当这个大臣提出反对意见时,他发现皇宫外面人影窜动,当即说道:“皇太后说得有道理。”
赵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登基称帝,成为徽宗皇帝的,但是因为自己的皇位来得有点突然,完全是捡来的,让很多人都不太服,据说宋徽宗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发现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识的,就想提拔几个心腹,于是他想到了高俅。
但是高俅出身太低微,以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没有经过科举想要到朝堂上来的文官基本没有,为此,宋徽宗以高俅善舞枪弄棒的特点,培养他走武官的道路。
根据《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应该说,徽宗的意思就是让高俅镀金一下,以后能进朝堂就行,也算扶植自己的亲信,但是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宋军连续打了几个从开国以来都少有的胜仗,高俅因此逐渐提升为殿帅。
尽管很多人因此认为这些功劳跟高俅没啥关系,但是能够蹭到如此多的军功,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高俅能够升迁的根本是因为有军功,而并非靠踢球。
另一方面,徽宗自从登基之后,爱好更加广泛了,早就不屑于踢球这样的娱乐活动了,而高俅此后能够做20多年的太尉,你要说他全靠为官弄权的手段,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高俅还是有一个绝招,一直被很多人忽视,那就是会搞阅兵仪式,而且搞得相当出彩。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经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刚开始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宋徽宗看过十分高兴,认为高俅整军的水平是一流的。
很多人说高俅执掌禁军20年,没什么军功,因此讽刺高俅没有才能,这完全是不了解宋朝历史而得出的谬论。
要知道,北宋兵权一分为二,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有统兵权,高俅的太尉其实并非职权而是一种尊称,他实际职务是殿前司指挥使,俗称殿帅,从级别上比枢密使要低一级,因此《宋史》没给高俅做传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级别不够。
作为一个平时主要负责军事训练而从来不会上战场的殿帅,他能立下什么军功?他怎么会有机会去征讨宋江?
实际上,高俅在历史资料中不但不是一个坏蛋,反而是一个很讲义气,并受到时人的称赞。
当时奸臣蔡京等人迫害苏轼及其家属,高俅因为曾在苏轼家做过书童,因此主动伸出援手,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
换句话说,只要是学子来到开封,只要一提苏轼的名号,高俅就管吃管喝。
高俅进京后,还与在边境的上司刘仲武保持密切联系,后来刘仲武打了败仗,高俅在朝中积极为他说好话,才没被追究,刘仲武死后,他的儿子也被高俅极力推荐,成为镇守边关的大将。
这些都说明高俅与童贯、蔡京等人并非一党,1126年,宋徽宗得知金人渡过黄河后,立刻率领群臣南逃,在泗水时,高俅与童贯发生冲突,高俅便以生病为由回到开封。
钦宗即位后,对徽宗的政治集团进行了清算,童贯等人被处死并枭首,并因此被称为“宣和六贼”,而高俅却并未受到冲击,可见高俅跟童贯、蔡京等人并非一类人。
高俅之所以被后来的文学家们抨击,大抵是因为他走的不是传统科举之路,却能够成为太尉这样的高官,自然有些不屑。
另一方面,有人曾举报过高俅掌管禁军20余年,把禁军当作私役,经常给自己干活。
我想这大概都是靖康之难后,一些人看到禁军没有抵挡住金人的进攻,对高俅进行抨击也算是一种发泄,北宋灭亡大抵上还是宋徽宗个人原因导致的,将责任完全推到高俅身上,显然有点不切实际。
实际上,宋人对高俅的总体评价是大节无亏,在乌烟瘴气的徽宗一朝,尚算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