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凄凄-径微,处心应与世尘违。朝观松鹤摩天去,暮见岩猿挽树归。瓶水一炉香满座,锡缳丈室气盈衣。空山僧对知何日,化作苍龙挟雨飞。——朱元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人说话做事很多都是一语双关,表面是写春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那便是相思之意如同春蚕吐丝一般,至死方休。其实很多时候有些话都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法表达出来,只能用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这便是人所谓的“一语双关”亦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吧。
刘伯温的迷惑行为
在历史上,封建王朝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而在历朝历代中皇帝的存在如同天一般,所以也会将皇帝称作天子。一朝称帝背后必然少不了手段与算计,而这背后都有一种人群的存在,既是谋士。说起谋士,就不得不提及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刘伯温,而此人临死前还做过一件令人疑惑的事——送鱼。
故事源于刘伯温,朱元璋称帝实属不易,可是背后有个“神机妙算刘伯温”,为他出谋划策夺得皇位。朱元璋称帝后对刘伯温也是十分信任的,这就免不了有人眼红,刘伯温因此遭到奸人多次陷害。朱元璋开始对刘伯温有所猜忌,刘伯温的晚年十分凄惨,不过即便如此,临终前他还是送了朱元璋一筐鱼,希望能借这筐鱼使朱元璋明白自己的苦心。只是当时的朱元璋看到这筐鱼内心并没有想到个中含义,只是觉得刘伯温临死前还在做一些不明所以的事情。
朱元璋黄袍加身,他功不可没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此人料事如神,是朱元璋的“智囊”。朱元璋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而这些评价绝不是空口白话,都是有根据的。事实上刘伯温从小就受父亲教诲,知书识礼,23岁便考上了进士。与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刘伯温也想步入仕途为国尽忠,只是天不遂人愿,刘伯温不仅没有因自己的才华而前途坦荡,反而被人一再陷害,仕途坎坷。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回乡,归隐山林去了。
朱元璋听闻刘伯温的才华与谋略在乡间颇负盛名,特意上山请了刘伯温来助自己一臂之力,至此刘伯温才第二次步入仕途。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顺利发动政变“黄袍加身”灭了元朝,成为明朝第一代皇帝。
明朝最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不得民心,并且由于战乱百姓叫苦不迭,在刘伯温的建议之下,朱元璋大赦天下。这一举动使朱元璋渐得民心,自身的威望也是有所提高。刘伯温生性正直,这也使朝廷上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此时的朱元璋又是给刘伯温加官进爵,又是要赏赐大量黄金,可见刘伯温地位不低。
伴君如伴虎
每个皇帝登上皇位都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麻雀变凤凰”的,更是疑心甚重。对于自己的建国功臣,朱元璋越来越忌惮,甚至有些大臣还会因为朱元璋的猜忌被编造出来一个原因打发回家了。对于这样的皇帝,如此大的猜忌心,越是亲近的人便越是危险,刘伯温也没有幸免于难。
刘伯温就算再神机妙算,也抵不过帝王的心意。1375年刘伯温抱病回家休养,宰相胡惟庸奉旨为他送药,吃完药以后刘伯温居然都不能下床行走了。此时朱元璋一副无关紧要的样子,甚至言语中还有要驱逐刘伯温,不许他再进京的意思。刘伯温返回家乡没多久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便将一筐鱼与其他的一些物品带给了朱元璋。
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明白刘伯温的深意,满心都是自己的皇位。对于有关刘伯温的事物已经没有耐心去看去思考了。时间一晃很多年过去,朱元璋日渐老去,对于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也开始有了思考。只是一旦自己表现出来,必然会明争暗斗,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此时的朱元璋才开始明白刘伯温的深意。皇子们必然会因为皇位争得头破血流,而刘伯温的将朱元璋比作筐子,最后鱼儿的结果还是取决于筐子的容忍度。
结语
最后朱元璋大彻大悟,给自己的儿子分了土地做了王爷,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这样的决定既避免了诸位皇子的争端,也保证了皇位落在朱元璋所想的储君的手里。自古忠臣都会被历史铭记,刘伯温也一样不会被历史给遗忘,作为充满智慧的人物能得善终也不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