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电脑,内存和主板的同步运行速度等于外接频率。这样就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部频率直接与内存相连,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来说,这两者可以完全不同,但外频的意义依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大多数频率都是在外部频率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实现的,这个倍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说到处理器外频,就要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倍频和主频,主频是CPU的时钟频率;即主频率与外部频率之比的倍数。主频、外频、倍频,其关系式:主频=外频倍频。
在电子技术中,脉冲信号是以一定的电压幅度和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发射的脉冲信号。我们把第一个脉冲和第二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单位时间(如1秒)内产生的脉冲数称为频率。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的度量名称,包括脉冲信号;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赫兹(Hz)。计算机中的系统时钟是典型的脉冲信号发生器,频率相当精确稳定。
电脑系统里为什么要有时钟?计算机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处理系统,其中CPU根据一定的指令处理数据。每次执行指令时,CPU内部的运算器、寄存器和控制器都必须相互配合。虽然每次执行的指令长度不同,参与计算的CPU内部单元不止一个,但由于可以按照统一的时钟脉冲同步执行,所以整个系统可以协调地正常运行。此外,除了CPU之外,计算机中还有存储系统和显示系统。由于这些子系统也需要特定频率的时钟信号来进行标准操作,因此除了CPU主频和系统时钟之外,计算机系统中还有ISA和PCI总线以及AGP显示接口的时钟。当然,这些时钟的频率低于系统时钟。
单位是MHz(兆赫)
外部频率和前端总线的区别
外部频率和FSB频率很容易混淆。前端总线的速度是指CPU和北桥芯片之间的总线速度,更实质的代表了CPU和外界之间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部频率的概念是基于数字脉冲信号的振荡速度,也就是说100MHz的外部频率意味着数字脉冲信号每秒振荡1亿次,更多的是影响PCI等总线的频率。前侧总线和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奔腾4出现之前和出现的时候),前侧总线的频率和外频是一样的,所以往往直接称为外频,最终造成了这样的误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的频率需要高于外部频率,于是采用QDR(Quad data Rate,四倍数据速率)技术或其他类似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是外部频率的两倍、四倍甚至更高。从此,人们开始关注前端总线和外部频率的区别。
一个CPU只有一个默认的外部频率,主板必须能够支持这个外部频率。所以你在选择主板和CPU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它们不匹配,系统就无法工作。另外,现在CPU很多倍频都被锁定了,所以超频往往需要超频。外界频率发生变化后,系统的很多其他频率也会发生变化。除了CPU主频,前端总线、PCI等接口频率,包括硬盘接口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当然,有些主板可以提供各种接口频率的锁定。
设置CPU的标准外部频率
目前CPU的标准外频只有66MHz,100MHz,133MHz (200MHz已经有了)。虽然目前的新主板都支持“软跳线”,即CPU的外接频率由BIOS设置,但这种软跳线只能设置某一段的非标准外接频率(用于超频),比如超频100MHz到110MHz的标准外接频率的新赛扬。但是,如果要将外置频率为100MHz的新赛扬超频到标准外置频率133MHz,往往要依靠跳线来完成。注意,以上只是用来简单说明“外部频率跳线”的功能。这个跳线最基本的功能是“正确设置主板上不同外接频率的CPU的外接频率,使其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