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很多传说,比如“杨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血战金沙滩”等等。杨家将满门忠烈,以身许国,连家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杨家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北宋灭亡时发生令人羞耻的“靖康之难”,而此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呢?因为在历史上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名将,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已经成为普通人。
杨家第一代名将--杨业
杨业是北宋麟州新秦(陕西神木)人,杨家世代都是官宦人家,杨业的原名叫杨重贵,自小就跟着北汉世祖刘崇,刘崇给杨重贵改姓赐名为刘继业,这可能是杨家将演义故事中杨继业的名字由来。
杨继业骁勇善战,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讨伐北汉,北汉皇帝决定投降,杨继业独自占据城池坚守苦战,北汉皇帝派人劝说,杨继业痛哭流涕,这才投降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对赵光义早有耳闻,将其恢复杨氏姓氏,改为杨业,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左领军卫大将军,此外还赏赐给杨业丰厚的财物,深得宋太宗信任。
杨业成名之战是宋辽之间发生的“雁门关之战”。公元980年,辽国派出十万大军南下攻打雁门关,当时杨业担任代州刺史,得知敌情后,杨业亲自带领数千名骑兵,走小路绕道雁门关背面,与潘美大军形成南北夹击,将了军杀得大败而归。
在雁门关之战中,宋军斩获颇丰,击杀辽国驸马,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此战之后,杨业威名远播,契丹人只要看到杨业的军旗,立即选择避战。宋太宗提拔杨业担任云州观察使,仍然兼任原有的郑州、代州职务。
人怕出名猪怕壮,杨业果然遭到同僚的眼红嫉妒,有大臣暗中上书宋太宗诬陷杨业,幸亏宋太宗信任杨业,将诽谤奏章全部交给杨业,表明自己对杨业的信任。
杨业本是北汉大将,迫不得已选择投降北宋,忠贞的降臣最害怕世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杨业正是如此,他在这方面的心理负担很重。
公元986年,辽朝新君初立,宋太宗赵光义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迫切希望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巩固北宋的边防力量。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的天然屏障,被后晋石敬瑭献给辽国,从此成为北宋君王的心病,也为北宋亡国埋下隐患。
按照宋太宗的部署,北宋大军分为三路,宋太宗吸取之前的战斗经验,这次以东路军为主力,曹彬担任东路军主将,同时这里集结了北宋不少名将,想要在此处牵制辽国名将耶律休哥。
西路军的主将是潘美,而副将则是杨业,王侁作为西路军护军,而此人就是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武将拥兵夺权现象,宋朝非常重视分权制衡,在军队中尤其明显。
宋军前期的进攻还算顺利,三路大军都传来捷报,辽国萧太后改变应对策略,制定逐个击破的计谋,名将耶律休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曹彬的东路军在岐沟关大战中惨败,宋太宗命令三路大军后撤。
潘美接到朝廷诏令要求携带四州百姓同时撤退,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国军队,杨业向潘美献上应敌策略,大概是百姓分批撤离,以军队为诱饵吸引辽军来攻,最后利用石碣谷地形保全军队。
对于杨业的计谋,胡军王侁表示不同意,他对杨业说“你带着数万精兵还这样临阵退缩,只需要突袭雁门北川就能胜利”。
杨业反驳说“这样一定会失败的”。
王侁接着说“杨将军号称无敌将军,现在看到敌人畏手畏脚,是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杨业迫不得已选择带军出发,临出发前对潘美说“我此行凶多吉少,我本来就是降将,承蒙皇帝恩宠仍然让我带兵打仗,没想到大家怪我躲避战争。”
杨业告诉潘美,让他在陈家谷这个地方设下埋伏,等待杨业率军转战到这里时,再合兵夹击辽军。潘美按照杨业的交代进行设伏布置,等待辽军。
辽国对杨业既敬重又害怕,得知杨业带兵出战,要求能够生擒杨业,辽军与杨业交战后诈败后退,然后埋伏包围杨业。就在辽军杨庄后撤时,王侁看到辽军后撤,以为辽军大败,害怕被杨业抢了功劳,所以命令潘美出兵追击,潘美和杨业制定的伏兵全部调离。
杨业在与辽军交战过程中,且战且退,准备将辽军吸引到设好的埋伏圈中,而此时王侁已经让军队向西南方向行军二十多里。
等杨业率军赶到原定的伏击地点时,发现空无一人,杨业与赶来的辽军厮杀混战,身上有十几处伤痕,但勇猛的杨业仍然杀死数百名辽军士兵。
杨业的次子杨延玉在混战中被辽军杀死,而杨业则因战马受伤,躲在树林中,最后被俘虏。杨业被俘后拒绝辽国的招降,绝食三天而死,辽国大将耶律斜轸将杨业的头颅带回辽国。
杨业的故事的确感人至深,只是害死他的罪魁祸首是王侁,而不是潘美。潘美在面对王侁的时候,无能为力,但是在杨家将的故事中害死杨业的是潘仁美。
杨家第二代名将--杨延昭
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并非演绎故事中的第六子。杨业非常喜爱杨延昭,曾经夸赞他说“此子最像我”,每次出征都会带着杨延昭。
在雍熙北伐中,杨业率军攻打应州和朔州,正是杨延昭担任先锋。在朔州城下,杨延昭被辽军弓箭射穿胳膊,但是杨延昭死战不退,一战成名。
在杨业战死后,宋太宗将杨延昭提拔为崇仪副使,并且担任景州知州。
公元999年,辽军在此侵扰北宋边疆,而杨延昭则是在遂城,由于城小兵少,所以当时城中的北宋军民十分害怕。杨延昭将城中的壮丁全部集中到城墙上守城,因为当时天寒,杨延昭命人将水浇在城墙上,晚上结冰光滑,辽军难以攻下就撤去。
后来,宋真宗召见杨延昭,问他边疆防务问题,杨延昭应答如流,宋真宗非常满意,对众人夸奖杨延昭有杨业的名将遗风。公元1000年,辽军再次南侵,杨延昭在羊山布下伏兵,亲自率领军队出战引诱辽军,将敌人引入伏击圈后大败辽军,为国献上辽军将领首级。
杨延昭的表现可圈可点,经常提出很有用的计谋,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曾上奏皇帝但还没收到答复,主动率兵出击辽国古城,此次俘虏大量敌军。
在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享年57岁。
杨家第三代名将--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他继承父亲的官职,但此人在军中仍然表现突出,屡次得到晋升。
公元1043年,此时北宋已经是宋仁宗时期,陕西的张海率领农民起义,朝廷派出平乱大军,而杨文广就在军中。得胜归来后,杨文广因军功荣升殿直。
北宋名相范仲淹由于仕途坎坷担任陕西经略使,是杨文广的上司,而范仲淹对杨文广非常欣赏。后来,杨文广又跟随狄青出征,之后数年官阶逐步提高。
在公元1068年,杨文广跟随韩琦抵御西夏进攻,之后一直驻防河北,防范契丹侵扰。
公元1074年,杨文广去世,享年75岁。
结语
杨家将从杨业开始兴起,历经杨延昭和杨文广两代人,从三人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杨家将处于不断没落的趋势,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已经成为普通人了,在北宋灭亡时自然也不会有杨家将来救援。
杨家将的没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北宋“重文抑武”的思想,杨业之死归咎于护军王侁不懂军务却能指挥将军,在杨文广时期,北宋的军队实力已经与北宋初年相差巨大,北宋外交政策以“送钱议和”为主,武将难有出头之日。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而每每回顾杨家将的故事,尤其是杨业的忠勇和悲惨结局,敬意油然而生,同时不禁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