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某任国君,本名叫做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之一。夷吾其人,不重信、不守诺,更不知道“义”字怎么写。
别人帮助了他,他许诺给其城池,可是当目的达到之后,却又将自己许下的承诺抛在脑后。身为国君却德行不端,难以取得天下人的尊重。
晋惠公因为种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而被天下人取笑,连他的儿子女儿都声称没有颜面在诸国之中立足;晋国也在晋惠公的荒诞统治之下,失去了与列国争霸的资格。
晋惠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够背信弃义,要知道感恩,否则的话不仅失了德行和操守,也会被世人耻笑。
逃亡与回归
晋献公有一个宠爱的姬妾叫做骊姬,曾为晋献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奚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她设计陷害了晋献公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包括太子申生、重耳以及夷吾。
在骊姬的陷害下,晋献公与三个儿子关系破裂。太子申生在骊姬的迫害下自尽,而重耳与夷吾逃亡到其他国家谋取生存。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新一任国君。晋国的将军里克对骊姬母子心生不满,接连斩杀她们母子二人。晋国无主,里克决定找回夷吾,继任国君。
夷吾答应了里克的请求,为了能够顺利回到晋国,他许诺给里克,只要自己能够成为国君,就分给他一座城池作为回报。
同时为了镇压住晋国动乱不安的局势,夷吾还向强大的秦国寻求帮助。秦穆公答应帮助夷吾成为晋国国君。夷吾更是向秦穆公许诺,一旦自己成为国君,就会将晋国的部分土地划分给秦国。
在两大势力的助力下,夷吾结束了五年的流亡生涯,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惠公。
违背承诺
夷吾既然已经成为国君,他应当遵守自己当初的承诺,回报给晋国将军里克和秦穆公二人各一部分土地。
但是他并没有感念里克的拥立之恩,反而非常畏惧里克的势力。里克当初杀害了骊姬的儿子奚齐,晋惠公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在里克的手里。
所以晋惠公完全忘记了当初对里克的许诺,甚至一直在削弱、打压里克的势力,生出了想要诛杀里克的心思。
里克察觉到了晋惠公对他的猜忌,他内心里一边在后悔自己当初拥立夷吾的决定;一边又在想是不是要废掉夷吾,再立一位国君。
夷吾并不是年幼的奚齐,他羽翼渐渐丰满,连里克奈何不得。在晋惠公的步步紧逼之下,里克选择了自尽。
不仅是里克,连秦穆公也得到了夷吾的冷眼对待。夷吾成为国君后,仍然记得自己对秦穆公的承诺,但是他并不打算真的分给秦国城池。
他给秦穆公写了一封书信:
“当初我把河西许诺给您,今有幸回国继位。大臣们说:"土地是先君的土地,您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将土地许给秦国?"”
秦穆公剧照
很显然,这不过是晋惠公的推托之词,他只是不想履行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晋惠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怒了秦穆公,最终他会因为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付出代价。
向秦国借粮
在晋惠公登基后的第四年,晋国发生了自然灾害,农民的收成不好,到处都是饥荒。晋惠公只好选择向隔壁的秦国求助,希望能够购买到一些粮食。
秦国还记得当初晋惠公出尔反尔的行为,他们都劝告秦穆公,请求他拒绝晋国的购粮请求。
秦穆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虽然看不上晋惠公的人品,可是他觉得晋国的百姓是无辜的。所以他大手一挥,将自己国家的粮食卖给了晋国。
秦穆公以德报怨实属难得,如果晋惠公在此时能够稍微感念一下秦国的恩德,后来晋国的结局可能也就不会那么惨了。
在晋国购粮事件不久后,秦国也发生了“粮食危机”。秦穆公按照晋惠公当时的办法,向晋国购买粮食。
晋国的大臣们仍然记得当初秦穆公的“借粮之恩”,纷纷进言,请求晋惠公放一些粮食给秦国救急。没想到,晋惠公居然趁着秦国危难之时,趁火打劫,向秦国发兵。
秦穆公看到晋惠公这一举动,彻底怒了。他立刻整顿军队,回击晋国。秦晋两国的战争爆发了。秦国军队强大,晋国应对不及,晋惠公趁乱逃亡,被秦穆公堵在了
韩原(地名)
之地。
夷吾堂堂一国之君,顿时沦为了阶下囚。不过秦穆公并不想要晋惠公的性命,他仅仅是俘虏了他,并与他签订了盟约。
这个盟约的签订,意味着晋国彻底成为了秦国的附属国,它失去了与诸国争霸的资格。而晋惠公屡次三番背信弃义的行为也成为了七国人的笑柄。
在这次秦晋战争之后,晋国的国力已经不如从前。晋国为了生存,只能将自己的太子送往秦国做人质。而他的子女也因为父亲愚蠢的行为被其他国家轻视,甚至无法在七国立足。
春秋时期,七国之间偶有战争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各国之间应该保持相对和谐的关系。晋惠公对秦穆公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不尊重秦穆公,也给晋国带来了很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