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仅仅72年间,中原割据政权以平均每14.4年就要更替一次的速度,前后更替了5个政权,其他各地共10个割据小国,同时互相兼并攻伐。
五代十国这段大分裂的历史时期,其实是唐朝留下的后遗症,想理清这段历史,得从唐朝说起。
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大节度使开始出现不服从朝廷管理的情况,由于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财政、用人等大权,所以屡次出现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的情况。
到公元873年,皇位传到年仅12岁的唐僖宗手里时,唐帝国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此时面临的局势是,外部藩镇割据,互相攻伐,内部宦官干政,朋党吵架,整体腐败盛行,百姓流离失所,水深火热。
于是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黄巢军迅速攻城略地,攻克洛阳后,接着又攻进帝国首都长安。
唐僖宗效仿了当年安史之乱时的李隆基,逃到了蜀中避祸,同时召集各路人马平叛。
在黄巢的军中有个将来影响历史的将领——朱温,当时负责长安的东面防御,驻守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县)。
结果李唐四面八方的平叛军队将长安的黄巢与东面的朱温分割包围。
朱温顶不住唐军的进攻,多次向黄巢求援,但求援信被黄巢手下一个叫孟楷的官员截留,没到黄巢手里。
而此时的黄巢也面临唐军围困,即便收到求援信也无法救援朱温。
于是求援无果的朱温决定投降唐军,在两军对峙之时,朱温成了可以左右全局的第三方力量。
于是唐僖宗封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平叛军副指挥官。
黄巢在唐军围攻下,不得不撤离长安,向东转移,在睢阳碰壁之后,转而攻击朱温的老巢汴州(河南开封)。
朱温当场大惊,立马向手握沙陀铁骑的李克用求援。
李克用原本姓朱,由于其父立有军功,被唐朝赐姓李,此人手下的沙陀兵原是突厥后裔,战力惊人。
收到求援信后,李克用当即率领铁骑救援,最后趁黄巢军渡黄河半渡时发动进攻,歼灭黄巢主力。
但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影响了五代十国数十年历史!
朱温在老巢汴州宴请李克用,由于朱温曾是起义军,反复无常,李克用酒后将其嘲讽了一番,导致朱温大怒。
于当晚派兵包围李克用住所,意图将其烧死,结果下了一场雨浇灭了大火,李克用突围逃脱,双方就此结下仇恨。
黄巢起义平定后,由于宦官刘季述意图废了唐昭宗,改立年幼的太子为帝。
与朱温关系密切的宰相催胤在朱温的武力支持下,意图干掉宦官集团。
但事情泄露,宦官们带着唐昭宗逃到了与宦官关系密切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那里。
催胤于是矫诏令朱温带兵进京勤王,结果朱温兵临城下,李茂贞被迫交出唐昭宗。
此情此景,像极了当年汉朝末年,何进请董卓进京那一幕!
朱温救出唐昭宗后,被封梁王,顺便干掉了绝大多数宦官,只保留一些老弱病残伺候皇帝起居。
903年,朱温因救驾有功被任命为全国兵马副元帅,权势达到巅峰。
权力到手的朱温,将其势力渗透到朝廷各个部门,大权独揽,顺便杀了唐昭宗,改立其子为帝,是为唐哀帝。
907年朱温篡唐,杀掉众多文武大臣以及李唐宗室后,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中国古代进入五代十国历史时期。
这是五代十国的开端,北方主要以占据中原的朱温后梁为五代的第一代,其他地区节度使和地方分封王纷纷自立。
朱温建立后梁之后,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中,有些宣告承认后梁并名义上归附,实质上保持独立,有些干脆不承认后梁,宣告自立。
这些割据政权就是“十国”最开始的状态,分别是:
第一国,被李唐封为蜀王的王建,不承认后梁政权,遂称帝自立,国号为蜀,也叫前蜀。
第二国,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继任,但大臣徐温在朱温灭唐这一年杀掉杨渥,改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由徐温把持朝政。
杨隆演由徐温操控,名义上自称吴王,未称帝,国号杨吴或南吴。
南吴当时的版图大致相当于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以及淮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是当时南方最强盛的割据政权。
第三国,镇东军节度使钱镠占据浙江全境以及江苏、福建一部分,向后梁朱温称臣,被封为吴越王,但保持独立,称吴越。
第四国,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向朱温称臣,被封为楚王,辖湖南全境,广西、贵州一部分,称南楚或马楚。
第五国,占据福建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于909年臣服后梁,被朱温封为闽王,但保持独立,称闽国。
第六国,清海节度使刘隐臣服朱温,接受朱温封的官职,朱温在912年死,刘隐于917年称帝,国号南汉,主要占据两广及海南。
朱温建立后梁时,北方还有李克用割据山西一带,刘仁恭割据于幽州一带。
李克用和朱温是死对头,但朱温当时比较强大,一时半会也打不过他,李克用也在朱温灭唐后的第二年病逝。
临终之前,曾拿出三支箭跟儿子李存勖说,这三支箭代表三个遗愿,希望李存勖能将其完成。
第一支箭要他攻灭北边的刘仁恭,只有打下刘仁恭后,才能有机会和实力攻取黄河以南。
第二支箭要他去把契丹耶律阿保机毒打一顿,当年他与契丹结盟,没想到契丹人两面三刀,又跟敌人来往,所以必须打一顿。
第三支箭要他攻灭朱温,李克用和朱温之间是死对头,朱温是必须要被灭的。
李存勖拿着这三支箭供奉在宗庙,时刻不忘,不久之后他就在潞州大败朱温的军队。
911年,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称帝(刘仁恭本人被儿子囚禁),国号燕。
李存勖率军讨伐,刘守光向朱温求援,朱温统率大军北上支援,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李存勖则攻取了刘守光占据的幽、燕之地,俘虏刘守光父子。
朱温回到汴州后,一病不起,打算将帝位传给干儿子朱友文,亲儿子朱友珪提前得到消息后,当然不干了。
于是带兵发动政变,亲手结果了朱温,干掉了朱友文,登上帝位。
但他是靠杀兄弑父得来的帝位,引发舆论危机,于是朱温的第四子朱友贞又杀入皇宫把朱友珪干掉了,由他继位。
小朱同学坐上帝位仅仅8个月后,李存勖就带着大军打来了,于923年攻灭后梁。
同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这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二代。
大胜之后的李存勖先后击败契丹,攻灭前蜀,此时后唐据有蜀中、关中、中原、燕云之地,版图囊括半个中国。
但李存勖在接连取得成功后,变得腐化堕落,宠信戏子,对国事不管不顾,以至于民不聊生,连军中也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引发魏州兵变,他先是派李嗣源去平乱,结果带出去平乱的士兵离心离德,临阵反水,把李嗣源一起拉下水跟他们反了。
没办法,李存勖只能自己亲自带兵平乱,由于之前对国事不管不顾,任由戏子肆意妄为,士兵们不愿效忠李存勖,纷纷逃跑。
李存勖在平乱之战中,被箭射成重伤,不治身亡,李嗣源随即登基为帝。
值得注意的是,李嗣源登基后,曾焚香祷告,说自己就是一个老实人,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请求上天降下一个雄才伟略的人来收拾这乱世吧。
结果第二年(927年),赵匡胤就出生了......
李嗣源在位期间,奉行罢兵休战,专注治理内政,发展经济的政策。
也正是在这期间,从后唐的版图中分裂出来两个割据政权,而李嗣源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一个原本被任命为西川节度副使的孟知祥,此人早有割据之心,一直暗中准备,后来李嗣源任命他为西川节度使。
933年,封孟知祥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称帝,国号为蜀,史称后蜀,是为第七国。
另一个是朱温时代后梁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早在后梁时代就有割据之心。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封其为南平王,不久之后,他的儿子高从诲继任,虽然对中原政权称臣,但已独立自主,不受约束,史称南平政权,为第八国。
李嗣源登基时,已经是59岁的老头了,七年后,李嗣源病重不起。
他最满意的一个儿子李从荣听说老爹病重了,立马带兵抢班夺权,结果李嗣源又一口气缓过来了。
一气之下,李嗣源把搞兵变的李从荣杀了,六天后,李嗣源也归天。
933年,李嗣源第三子李从厚登基,但当时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威望高,且佣兵一方。
李从厚产生严重的忌惮之心,于是想架空李从珂的兵权,让他离开老巢去别的地儿做节度使。
到了新的地方,兵将都不熟,没人听他的话,李从珂也就等于废了,所以他自然是不干的。
于是,李从珂干脆起兵谋反,把李从厚从皇位上赶下来,自己做皇帝。
登上帝位的李从珂也跟李从厚一样,对拥有重兵的大将十分忌惮,当时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佣兵一方。
李从珂也十分忌惮,但他似乎没吸取教训,又玩起了和李从厚一样的套路,想把石敬瑭调任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也不干,河东是他老巢,兵将都是自己人,掉任天平节度使后,必然失去兵权,于是起兵反叛。
石敬瑭由于实力不够,就认了契丹人做干爹,顺便把燕云十六州当做见面礼送给了契丹人,以此换取契丹出兵。
936年,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契丹铁骑南下,和石敬瑭一路,一口气攻灭了后唐。
石敬瑭由此篡夺后唐江山,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后晋,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三代。
942年,石敬瑭一命呜呼,其子石重贵登基,但石重贵对和契丹之间的关系感到不满。
于是向契丹发出照会,说“称孙不称臣”,称孙就是个名声问题,称臣的话,每年要孝敬契丹很多钱的。
耶律德光听说后,当场大怒,随即率大军南下,直接攻灭了后晋政权。
但耶律德光却赖在中原不肯走了,顺便在中原称帝,改国号为辽,是为辽太宗。
但契丹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遭到了各地百姓群起而攻,一时间陷入民众的汪洋大海。
此时后晋割据山西的河西节度使刘知远顺便带兵南下,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原后晋的地盘。
947年,与耶律德光称帝的同一年,刘知远也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并打出抗击契丹侵略的旗号,得到各地响应。
不久之后,耶律德光只能仓皇撤出中原,返回老家。
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也就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代。
就在北方陷入大乱期间,南方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935年,徐温的儿子徐知诰篡夺南吴江山,自立为齐国,939年改称“唐”,史称南唐,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九国。
就在耶律德光北还的第二年,也就是948年,23岁的赵匡胤四处游荡无果后,找到了郭威!
这将是改变历史的一刻。
这一年,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佑登基,遗命郭威以及其他几人作为辅政大臣。
新帝登基后,后汉三镇节度使发动叛乱,郭威奉命平叛,就在平叛的路上,赵匡胤找到了郭威,成功通过面试,成为郭威的亲兵。
平叛成功后,新帝刘承佑对辅政大臣产生猜忌,先下令杀了几个重臣,接着密令禁军将领王殷和郭崇诛杀郭威。
结果这俩人慑于郭威在军中的影响力,不仅没敢杀,还主动把消息透露给了郭威。
郭威不愧是大佬,他立马伪造了一份诏书,然后召集众将开会,当场拿出诏书,说皇帝要我把账下的大将都杀了。
在座各位都难逃一死,但我不忍心这么干,所以召集大家商议。
于是,在群情激奋下,众将一致请求郭威带领他们杀回京城,找皇帝算账。
就这样,郭威带着大军把刘承佑干下岗,但接下来的做法令众人不解!
大家都以为他会自己称帝,可没想到郭威却要立刘知远的养子,也是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
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让士兵们主动佣立他为帝,毕竟自立的缺乏群众基础,如果士兵和众将主动佣立,那就是实至名归。
于是,在假意佣立刘赟,然后自己再以带兵北上抵御契丹的名义往北方开拔。
众将领和士兵一听都急眼了,大家辛辛苦苦干掉了刘承佑,你再立一个姓刘的,将来不得把大家都给干掉啊。
于是行军到澶州时,军中哗变,大家拿着一面黄色军旗争相涌入郭威帐中,给他披上,是为黄袍加身。
在众多将领和士兵的极力请求下,郭威遂自立为帝,史称后周,为五代十国中的第五代。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赵匡胤的脑子里,若干年后,他将复制这一幕。
随后郭威率兵返回京城,顺便把新佣立的刘赟也干掉了。
远在山西的刘崇一听,当场大怒,你想自立也就算了,还搭上我儿子的性命,此仇不共戴天!
于是,刘崇也直接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这便是第十国。
郭威在位期间,先是击败了辽国与北汉联军围攻晋州的战役,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生产的政策。
使得后周国力开始出现强盛的迹象,由于当初后汉小皇帝刘承佑将郭威一家全部都杀了,因此郭威没有子嗣,只能传位给内侄柴荣。
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在位期间,除了进行一系列军事、政治改革,励精图治以外,还发动了数场统一战争。
当时有个叫王朴的人写了一个“平边策”,提出平定天下的建议。
大概意思是,先易后难,先挑弱小的攻灭,然后是先南后北,先攻取南唐等南方富庶地区,调其财富人口,扩充精兵,再挥师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在赵匡胤的帮助下,打残了北汉,攻灭后蜀,打得南唐元气大伤。
搞定了这些政权后,柴荣再次挥师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中途病亡。
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沿着柴荣时期的既定战略,攻灭南唐、南汉等南方政权。
但还没等到天下一统就去世了,后续其弟宋太宗赵光义于979年攻灭北汉,完成统一。
但在随后过于急切地北伐契丹,而且他本人军事能力太弱鸡,被契丹打败,此后终宋300年,终究无法收复燕云之地。
一直到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才一举夺回丢失400年的燕云十六州。
总结:
总的来说,整个五代十国史中,占据中原的政权最为强盛,南方则以南唐最强,但前期几乎不介入中原纷争。
而北方中原的五代政权中,除了赵匡胤以外,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有两人,一个是李存勖,另一个是柴荣。
李存勖在统一北方,攻灭前蜀后,就开始忙着享受,宠信戏子,按照常理,应该是“学而优则仕”,但在李存勖那里,是“戏而优则仕”。
在他的一番瞎折腾下,终于把一手好牌成了烂牌,后唐也因此产生动荡,并从版图分裂出两个割据政权。
柴荣如果活得久一点,很可能直接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可惜的是,刚打下三州,他就病逝了,最后赵匡胤捡了现成的。
最尴尬的是,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很好,却又离奇死亡,他弟弟赵光义这个人,军事能力比起他差太远了。
宋朝初年北伐契丹,正是因为赵光义瞎指挥和不合时宜地发动战争,才导致的重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