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李世民才登基不到20天,突厥十几万铁骑就杀到长安城下,李世民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耻辱,李世民仅仅忍了三年,就挥师攻灭了东突厥,一雪前耻!
想知道李世民为何感到奇耻大辱,就必须得知道这事儿的全过程。
渭水之盟的前后过程
626年8月9日,李世民登基,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仅仅过了一个月。
东突厥颉利可汗探知消息后,认为李唐发生政变,新皇登基,局势不稳,这是难得的进攻机会。
于是在归附突厥的汉奸梁师都劝说下,亲率十几万铁骑向唐朝边境发起进攻,突厥大军先进攻泾州(甘肃泾川县),随即逼近武功(陕西武功县)。
师都浸衰弱,乃朝于突厥,为之画策,劝令入寇。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资治通鉴》
作为老牌军事家,李世民当即就意识到突厥此番行动的真正目标是长安!
于是立马宣布长安戒严,同时任命尉迟恭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开赴前线,抵御突厥。
突厥在武功稍作休整后,其前锋进发至长安以北的高陵并对此地发起进攻,随后在进攻泾阳时,与尉迟恭发生激战。
尉迟恭不愧是一员猛将,这一战大破突厥前锋,斩杀一千多人,俘虏突厥将领阿史那没啜。
但一场小胜,并不能阻挡突厥十几万铁骑的步伐!
在8月28日这一天,颉利可汗亲率大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兵临长安城下。
但颉利可汗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派出心腹执失思力进入长安探听虚实。
有了十几万大军撑腰,执失思力见到李世民后,立马用一种趾高气昂的态度对李世民说:
颉利、突利二位可汗亲率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你的家门口了。
很明显,这是赤裸裸的恐吓、威胁!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赶紧放弃抵抗,洗洗干净,等着挨宰吧。
但李世民可不是宋朝的那些皇帝,恐吓这种手段对他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只见李世民当场大怒,冷冷地说:
我与你们突厥可汗曾当面缔结盟约,先后馈赠给你们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如今你们可汗竟然背弃盟约,引兵深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执失思力还没来得及回话,李世民又怒斥道:
你们虽是戎狄,也该有颗人心,怎么能忘记我国的恩德,还敢大言不惭地自称强盛?
今天我就先把你砍了再说!
眼见恐吓不成,自己的脑袋就要搬家了,执失思力当场就慌了,立马跪下大喊饶命。
这时,在场的大臣也趁机劝说,以不斩来使为由,劝说李世民放了他。
但李世民并不准备放走他,而是把执失思力囚禁起来。
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资治通鉴》
此举其实是李世民退兵计划的第一步!
而另一边的颉利可汗一直在苦等执失思力的消息,可万万没想到却等来另一个惊人的消息:
大唐皇帝李世民要亲自到渭水桥头与突厥可汗单独谈话
颉利听完当场就懵了,李世民这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会不会有诈?
但如果不去,岂不是被人耻笑?于是颉利答应了李世民的邀请。
随后,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大臣骑马来到渭水南岸,向颉利可汗隔河喊话,责备突厥背弃盟约。
就在颉利满脸懵逼的时候,李世民身后突然旌旗遍布,到处都竖着大唐军旗,还有无数铠甲反光产生的光芒。
看到这一幕,又联想到执失思力有去无回,当场大惊!
紧接着,李世民命令所有人后退一段距离,就地待命,自己单独留下与颉利谈判。
这场谈话没有任何第三人在场,两人究竟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大臣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见证了奇迹,因为第二天,突厥就派人请和,双方斩白马盟誓,再结友好,突厥人随即退兵。
虽然没人知道他们谈了啥,但后续李世民自己透露了一些内幕。
大臣萧瑀满脸不解地问李世民到底咋回事?
李世民则说:自己在此前已经探知突厥这次大规模入侵,就是为了打劫,勒索更多钱财,并没有攻占中原的企图。
所以,只要双方谈好了价钱,突厥自然就退了。
如果对此还有迷惑,那我们再分析一下:
其实,执失思力是破局的关键一步。
李世民之所以探听到突厥此次并没有攻占中原的企图,就是因为策反了执失思力,从而获取了重要情报。
而把执失思力囚禁起来,是疑兵之计的第一步,此举是向突厥“反示威”,让突厥明白大唐皇帝并不怕他。
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资治通鉴》
李世民曾经对大臣说过自己的考虑,突厥人正是探听到大唐新皇登基,政局不稳,才敢跑来打劫。
如果向对方示弱,闭门据守,突厥就会真的以为大唐兵力空虚,反倒会大肆进攻,到时候长安一带免不了被劫掠。
所以由皇帝本人单骑出去与突厥可汗会面,以显示不把突厥人放在眼里的心态。
同时再周围遍布大唐军旗,全副武装的士兵,显示决战之心。
这一切,必定出乎突厥人的意料,他们必定认为唐军早有准备,所以皇帝才敢大摇大摆地出来。
突厥人虽然兵力强大,但深入中原腹地,看到大唐兵容强盛,必定惊惧。
上曰: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资治通鉴》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谈判的时候有了筹码,可以武力喝止突厥在谈判中开天价,还能争取主动权,尽可能少给点,让突厥退兵。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李世民很可能熟读《孙子兵法》,将这疑兵之计用得惟妙惟肖。
按理说,大唐皇帝亲自使用疑兵之计,退了突厥十几万大军,应该是一件高兴事,怎么成了耻辱呢?
这正是李世民的痛点所在!
其一,南征北战,无一败绩的李世民竟然被人逼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他内心的耻辱。
李世民是一位敢于骑上马亲自到战场冲杀的军事家,想当年,李世民攻灭王世充、窦建德之类的枭雄,从无败绩。
如今突厥人兵临大唐首都长安,作为皇帝,明明有一战之力,却不得不妥协,签订城下之盟。
要知道,以李世民的能力,真要固守长安,召集周边的唐军与突厥大打出手,他是有胜算的。
可他为什么要屈辱妥协呢?
不是因为长安守备空虚,而是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事变仅仅过了一个月,登基不足20天,政局不稳。
此时,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依然是个威胁,比如罗艺、李瑗等手握重兵的大将,都是太子党成员。
如果贸然与突厥开战,一时半会儿是打不完的,而李唐国内的反对势力很可能起兵反叛,到时候就很难办了。
万一这些人再与突厥勾结在一起,这战争估计要打很多年,很可能刚刚统一的天下再度陷入分裂。
这些能从根本上威胁到李世民的统治根基的,才是他没有公开表明的原因。
至于天下刚刚完成统一,国力弱小,难以与强盛的突厥大战,这其实是次要的原因。
其二,赔钱也是耻辱。
如果大家听到“割地”、“赔款”,这样的词汇,第一印象肯定是屈辱求和、妥协之类的耻辱事件。
同样的,突厥人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挑李世民刚刚登基不足20天的时候兵临大唐首都长安城下。
还迫使大唐刚刚登基的皇帝李世民和他们签城下之盟,赔了很多钱,这不够耻辱吗?
突厥退兵后,送来三千匹战马,羊上万头,李世民却拒收了,他不要这些东西,而是要求突厥人把在中原劫掠的人口归还。
可见,当时在战乱中建立的大唐,人口损失还是很大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世民赔的更多,突厥人送来这么多东西,那李世民该给他们多少?
李世民给突厥开出的退兵价钱,估计是三千匹战马、上万头羊的数十倍甚至更高。
赔了这么多钱,刚刚一统天下的李唐国库,肯定被掏空,这绝对够耻辱的了。
所以,渭水之盟被李世民引为奇耻大辱的真正原因是这样的:
突厥挑选了李世民刚刚登基不足20天这样的特殊日子,直接兵临李唐首都,这是给李世民下马威,也是羞辱。
李世民作为大唐一代战神,从无败绩,明明有能力与突厥一战,却迫于内部不稳而不得不接受突厥的城下之盟,赔款了事。
表面上,是李世民用疑兵之计退了突厥大军。
实质上,是突厥人不给大唐新皇帝面子,不仅兵临首都城下,还逼着皇帝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对于常年征战,未尝一败的李世民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
事实上,李世民只忍了三年。
突厥人退兵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召集禁军将士训话,鼓励军队士兵居安思危,不要忘记突厥人是大唐的威胁。
还说,和平时期,朕就当你们的教练,带领你们练兵,如果突厥入侵,朕就当你们的将军,带你们打击突厥。
随后他便将显德殿当做靶场,每天训练士兵骑射,亲自主持考试,凡是成绩优异的,统统给予奖励。
就这样,到了贞观三年(629年)东突厥内部产生分裂,由于对颉利改变其他部落国俗以及推行的政令不满,纷纷叛变自立。
与此同时,突厥遭遇了大雪气候,冻灾频发,牛羊冻死无数,实力削弱。
李世民抓住机会,派大唐战神李靖统率六路大军共十几万人,一举攻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最终在长安度过了几年生不如死的软禁生涯,没几年就抑郁而终了。
当李靖凯旋后,李世民当即就对他说,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至此,李世民将昔日渭水之盟的耻辱全部洗刷干净。
几百年后的澶渊之盟后,宋朝皇帝哪怕有一个人能有李世民这样知耻而后勇,宋朝何至于先败在契丹手里,之后又败在金国手里。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本人同名公众号:烟郭说历史,千古风流人物,听我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