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史书,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每一个新王朝建立的时候,从第一任皇帝过渡到第二任皇帝,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问题。
玄武门之变
有的朝代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朝代就可以多延续一段时间。有的朝代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王朝也有可能随之覆灭。
最近电视剧《山河月明》正在热播,里面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就是大明千秋万代有限责任公司第二任董事长朱允炆,他拥有无可置疑的国家“主权”,为什么会被边关的藩王四叔“朱棣”横扫出局呢?诚然,有太多他自己的原因,对付藩王太急于求成,没有上位者的手段和判断力等等,但历来藩王或大将作乱的比比皆是,主弱臣强亦有。
康熙智擒鳌拜
朱棣却是唯一的“成功者”,是他太强吗?也不是,是比他强的对手都“先走一步”了,这离不开爷爷朱元璋的“帮助”
本来,朱元璋一心想为儿子接好班“服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惜背上“鸟尽归藏”的骂名,朱元璋曾用一个“除刺理论”来教育朱标:
“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朱元璋
朱元璋怕,怕外人威胁到自己接班人的位置,怕大臣里出现“野心家”
朱标死后,为了孙子高枕无忧、顺利接班,朱元璋的“除刺”的清洗运动达到“无限扩大化”。“一公、二伯、十三侯”所有高官全部沦为“逆臣”。
“除刺务尽”的一代强人朱元璋临走前信誓旦旦的向孙子朱允炆保证,我给你做好了各种屏障,你就放心做你的皇帝吧!
计划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朱元璋用了大半生时间算计良将功臣,却没料到祸起骨肉藩王。
“除刺运动”除掉的也许有“野心家”,但更多的确实“可用之才”。斯文儒雅的年轻皇帝,从爷爷手中接过无刺荆杖,可无刺的荆杖,还有什么攻击性可言?
当朱棣进攻京城时,建文帝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他们根本不是能征善战的朱棣的对手,所以堪堪就败。
朱棣
“西周三监之乱”周公旦“游刃有余”,西汉“七国之乱”周亚夫“扭转乾坤”,唐朝安史之乱,郭子仪“力挽狂澜”。
试想,如果徐达、蓝玉这样的擎天柱在,心怀不满的朱棣未必敢反,纵然敢反,也未必能够反得成,因为他未必是这些身经百战的宿将对手。
朱允炆
也不知道“泉下有知”的朱元璋会不会后悔:大臣叶伯巨曾规劝他应该削藩之时,他却大骂谏臣挑拨父子、叔侄关系。
不知这是强人之昏聩,还是有意留给历史的一道“儿孙争霸”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