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九月五日,朱标出生在商人陈迪家中。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南京,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
1368年,朱元璋继位大统,建立明朝。朱元璋对朱标抱以极大的希望,让其拜名儒宋濂为师,学习正规儒家教育。13岁的朱标被封为皇太子。
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朱标不敢稍有倦怠,每天兢兢业业,总体上让朱元璋比较满意,朱元璋也极力去培养他,几乎天天带在身边,整个一副皇上。
从洪武十年开始参政到临终,朱标在朱元璋的引导和群臣的辅佐下,干的是有模有样,在其二十多年的从政、12年的监国生涯中,得到百官的一致认可,可见其是相当有能力的。
朱标从不护短护亲,一向赏罚分明,如自己的舅舅蓝玉犯错时,该惩罚就必须惩罚,宁枉勿纵。
朱标虽然对朱元璋言听计从,但朱标从不愚忠,在很多事情上与朱元璋意见不一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对于父亲的残暴经常意见相左,如在胡惟庸案、空印案、重启锦衣卫的处置上就经常反驳朱元璋。由于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百官是能保护的就尽力保护。
朱标对弟弟们也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除了是嫡长子的身份,朱标的政见、自身品德、为人处世能力都比其它皇子要高,这也是没有皇子跟朱标争太子之位的原因。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1391年,朱元璋打算把明朝首都迁往西安,让朱标前去西安考察,朱标在路上感染了风寒,回来把地图上交朱元璋后,就病倒了,再也下不了床。朱元璋听到消息倒了过去。
朱元璋命人请全国最好的太医给太子看病,太医们束手无策,说已无力回天。临死前朱标再没有力气说一句话,只是在一张地图上画了三个圈,分别是秦王、晋王、燕王的封地,然后就闭眼了。
作为太子最疼爱的弟弟,燕王、晋王、秦王难过地哭喊着已经闭眼的朱标。太子的继妃吕氏(习雪 饰)披麻戴孝。朱元璋也再次晕倒了。
朱元璋也不知道朱标生前画的三个圈究竟是何意思。醒来后的朱元璋下旨让三位藩王回到自己藩地,交出兵马,暂由府君左卫统辖。
朱标的离世对朱元璋打击极大,作为精心培养数十年的接班人就这么没了,何况还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朱元璋被百官逼宫重新立储,大部分人都支持燕王朱棣。朱元璋以养病为由暂离朝堂,命皇太孙朱允炆暂摄朝政。
从一个男人角度来说,晚年的朱元璋10年内丧妻、丧孙、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从皇帝角度说,他没了皇后,没了皇嫡长孙,没了皇位继承人皇嫡长子。最重要的是这三个人是他此生最爱的、最喜欢、最看重的三人,一下全没了,这种感受何其痛哉。
史料上对朱标的记载基本都是正面的,朱标的一生是勤勉的,是仁孝的,是友爱的。可以几乎在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很好的儿子、了不起的兄长、不错的未来皇帝。
1402年,朱棣篡位成功,为统治需要,对朱标后人进行残酷迫害,同时废除朱标帝号、庙号,将明东陵改为为懿文太子陵称号。朱棣死后,正德、万历、崇祯朝不断有大臣建议恢复朱标历史帝位,可惜都没实现。
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想想朱标这一生为弟弟们尤其老四朱棣操碎了心,身后名却是这么个下场,不知道躺在地下的朱标会不会心寒。也没辙,谁让最冷莫过帝王家。
假如朱标不那么早死,他一定会顺利继承帝位,他可能不会削藩,而各地的藩王弟弟们也不会反他。由此也就不会有靖难之役,等到朱标这一代平稳过渡,朱允炆一朝很可能是盛世,嫡子的传承晚几代打破,大明王朝或许会多延续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