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位和权力面前,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往往无法成为上位的羁绊,天家薄情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说的是打江山、共患难的情谊,真到了继承大统的时候,这些感天动地的曾经早就被抛诸脑后了。
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有几个好儿子,本以为坐拥天下的已经是人生赢家了,可没想到一场玄武门之变让他失去了儿子,也失去所掌握的一切,从太极宫离开后,他的生活和待遇急转直下,再也没有当初雄霸一方的威严了。
一、稳坐皇位的好心情
和大部分的开国皇帝一样,李渊也是前朝重臣,与皇室的关系不一般,而且真要往前追溯,陇西李家可能与秦国名将李信、汉朝飞将军李广还沾亲呢!李家是武将出身,与游牧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十分丰富,李渊也被委以重任,多次带兵出征。
亲姨母是大隋皇后,隋文帝就是李渊的亲姨父,有了这层关系,李家在大隋可以说一等的勋贵世家;不过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这对表兄弟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好了,那时候的隋朝农民起事频繁,杨广担心李渊也会造反,所以一直防范着李家。
虽然杨广有心防着表哥,奈何大隋的糟心事太多了,李渊是朝中为数不多有能力的人,关键时刻还是要指望人家的,尤其是麻烦解决后肯定是要有些封赏的,这也让隋炀帝十分郁闷。
其实隋文帝的担心不无道理,李家是有反心的,只不过没有表现在明面上,隋朝的统治逐渐在走下坡路,但前期累积的实力还在的,李家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起事;不过李渊的性格有些优柔寡断,远没有他的二儿子李世民果决。
所以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的谋划下,李家揭竿而起,加入到逐鹿天下的大战中;除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渊的女儿女婿也组建了娘子军与他们呼应,最终率先破开了长安的城门,一举稳住了关中地区,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向周边扩充。
公元618年,隋恭帝禅位李渊,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唐,开启了王朝的新纪元;不过这一时期中原各地还有其他势力割据,对于李唐王朝仍是威胁,如何降伏这些势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兄弟阋墙的祸根
在李家起事初期,李渊的儿女们都各显其能,为李唐的江山做出了很多成绩,随着后期逐渐渐入佳境,各人分工也有不同;李建成主要负责战争前端和后方事宜,真正的硬仗参与的较少,但稳定唐军后方也有突出贡献。
而李世民的功绩主要是在战场上,几场决定命运的战争都是在他的领导指挥下胜出的,可以说大唐一半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麾下的收录着一批能征善战的隋唐名将,都是他忠诚的拥护者。
尤其是在打王世充的时候,李渊曾经允诺过李世民如果这次大捷,那么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也就是因为这个承诺,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反目,罪魁祸首就是这位不靠谱的老父亲。
李渊在心底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他明白,解决王世充还要依仗二儿子,所以才有了这个承诺;当李世民凯旋归来,却只得了个秦王的封号,这与出发父亲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怎么看都是过河拆桥的架势。
太子与秦王的争斗李渊也看在眼里,可他没有从中调和,可能是他对自己的教育太自信了,也可能是因为坐在高位上的皇帝根本不在乎皇子间的“小打小闹”,依旧认为是兄弟之间闹别扭,而不是可以动摇国本的开始。
正是因为李渊的放纵,太子和秦王的竞争从暗地里走到了明面上,朝中很多大臣也开始站队,这对建国没多久的大唐不是好事,隋朝二世而亡的例子才过去没几年,李渊也是亲身经历者,但他却没有丝毫的警惕性。
三、皇帝也有烦心事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的终极爆点是在对突厥用兵上,当时朝廷是想要打击突厥的,制定作战方案、准备军需都没什么问题,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让谁带兵出征。
明眼人都能看出,打硬仗还是要秦王出马,但是太子等人摸准了皇帝的心思,直言秦王功勋太高了,这次出征胜利后几乎是封无可封了,已经是功高震主了,以后也没人能镇的住秦王了;而且太子想从秦王手中将兵权分离出一部分,以起到打压李世民的目的。
所以当大臣议论起主帅之人时李建成毫不犹豫地推举了支持他的兄弟李元吉,李渊没能第一时间拿定主意,他很清楚儿子们的能力,朝堂上争论不休,没能定下一个结果,只能后期再议。
可是李建成却不想夜长梦多,他想要设计杀死李世民,但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计划;秦王将计就计在玄武门提前布置,在李建成、李元吉及其手下露面后直接下了杀手,将玄武门内的太子和齐王一干人等尽数剿灭,之后还让尉迟恭向李渊说明情况,李渊大惊失色。
李渊也知道无力回天,无奈将李世民封为皇太子,没几天自己也退位了,却依然住在太极宫里,只是不管事了;李世民上位后明里暗里挤兑老父亲,将他之前的颁布的政策条例废除了不少,李渊也知道自己该离开太极宫了,就搬到大安宫了。
这座宫殿比起太极宫可谓是荒凉至极,没有锦衣玉食和奴仆成群,李渊也成了一个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孤寡老头,他不甘心就此退隐,可是已经无法阻挡李世民的脚步;一天天在宫中老去、衰落,没过几年就离世,比起他之前指点江山时的气魄确实很凄凉。
总结:
李渊作为大唐王朝的缔造者,对李唐统一的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身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无论是他的治国之道,还是他的功勋事迹都注定会被史书工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是这样一位开国之君,因为自己对儿子们的错误估计,他的晚年没有子女孙辈陪伴,是非常孤独惨淡的;如果李渊当初能正式两位皇子的问题,不轻易允诺皇储之位,也不至于让皇子们产生这么深矛盾,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也难怪后世没几个人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