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死后被百姓奉为神明,称作“包青天”,当然,这些都是小说中的形象。
在小说中,包拯除了“包青天”的名号,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号”——包黑炭,只因其肤色黝黑,头顶月牙,而这种形象却恰恰能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历史上包拯的清正廉洁确实如小说中的一样,也正是他廉洁的形象才会被选为小说中的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和戏剧让包拯家喻户晓,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不过小说中提到包拯面如黑炭的样貌却与历史上不符,有传言说包拯不但不黑,而且还是个白面书生。
小说中有许多故事都是从包拯本人的生平事迹中改编,其中有一段“包公掷砚”的故事颇为脍炙人口。
历史上包拯曾任命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乃是端州的“一把手”。值得一提的是端州这个地方盛产砚台,从这个地方出产的砚台做工精美,颇受王公大臣们的喜爱,那个时期,砚台恰恰是一种非常时髦的雅器,就像现在流行的时尚,不过这种“时尚”只流通于那些王公贵族之间,也是因此,端州每一任的一把手都会在征收“贡砚”的时候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多征收几十倍,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包拯刚一上任便高调废除了这一“潜规则”,下令州官不得私自加收任何贡砚,否则从严惩治,自己更是明确表示,他身为端州的一把手,绝不会收一块官砚!
包拯在端州任期三年,任满之后果然没带走一块砚台,由此被传为佳话。
除此之外,《三侠五义》中还有一个“陈州放粮”的桥段,书中写到包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查办陈州赈灾放粮一事,后遭国舅陷害,百姓掩护查案,后来怒铡国舅庞煜一事。
历史上并无此段记载,却有包拯弹劾陈州转运司剥削灾民的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陈州放粮”应是根据这段事迹改编而来。
正是因为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这才有了小说中“包黑炭”的形象,暗喻其执法严厉,刑法不容触犯。而黑脸也代表公正,不受感情的制约,法不容情等等暗喻。
在京剧之中,白脸黑脸都有各自的代表,白脸一般都是反派角色,代表奸诈,黑脸代表严肃,不苟言笑,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包拯一角。
?
包拯除了脸黑之外额头上的月牙也让人记忆犹新,象征着公堂上的皓月当空,包拯则为黑夜,故称为“包青天”。
而包拯命途多舛,据说年幼的时候被父亲抛弃,头上的月牙便是被抛弃时,莲叶的杆戳到额头留下的疤痕,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他被父亲抛弃时被马伤到,那月牙的印迹其实是马蹄铁一角的形状,仔细看看,确实有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