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英雄,生逢乱世,原本可以成为时代的宠儿,但由于宋朝时期的特殊性,还导致了一场悲剧。
武将在乱世才迎来展现自我的机会,但那是在其他的朝代,在宋朝,这不可能。因为宋朝的创始者赵匡胤太知道自己的江山是怎么得来的。
因此,他在当上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确定重文轻武的国策,找众多武将来喝了一顿酒,玩了一把“杯酒释兵权”,将武将手里的兵权全部收归己有。
可以这么说,赵家的子孙,从娘胎里就知道如何防止武将做大,更不会给武将一丝丝造反的机会。
也正因为宋朝制定的重文轻武的策略,进一步导致了有国无防的现象,军人数量不少,但却没有武力强劲的将领。
南北宋加起来,就没有几个能够叫得上名的猛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北边的金国,轻轻松松用两支部队,就将宋朝的都城踏破,进而打包带走赵氏皇族的一众人等。
赵构侥幸逃脱,逃到了江浙一带,建立起了南宋政权。岳飞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却从小立下了“尽忠报国”的伟大理想。
岳飞被重用
当赵构被金人赶得上山下海,吓得魂不守舍,患上了严重的金人恐惧症。也就是在这时,他才想起了,需要重用武将。
岳飞也就是在靖康之耻的三年之后,才逐渐崭露头角。岳飞起初拉起一支队伍,但是效果一般,战斗力也不强。
但随着岳飞对他们严格训练以及持续作战,这支队伍所爆发出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岳飞在宋人与金人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岳飞的部队里,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不乏一些起义军主动归顺,加入到了岳家军的行列里面。
很快这支部队达到了十万之众,接连也打了不少胜仗,岳家军一次北伐将收复了六郡土地,接连几次北伐,隐隐有种直捣黄龙的气势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靠着岳飞的商业嗅觉在支付他们的军饷,承担吃喝费用。
所以,这支部队也就被冠上了岳家军的名号。当南宋朝廷站稳脚跟之后,赵国看着眼前的一切,总感觉不是个滋味。
恰恰岳飞也是个直性子,他手握一支强悍的岳家军,而口号又是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当赵构看到岳飞真的要逼近金人王廷了,吓得他赶紧十二道金牌叫停。
幸好岳飞没有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真的被他将宋徽宗与宋钦宗带回临安,赵构将以什么身份面对世人?
难道真的将到手的皇位让出去吗?赵构心里慌得不行,每日都盼着岳飞能够停下北伐的脚步。当他得知岳飞停住脚步之后,赵构暗自下了决心,岳飞这个人,不能再留了,再被他搞下去,要出大事了。
获赠保命诗,直到临死前才听懂
岳飞懂军事,懂商业,但是他心思却没有放在政治上,没有为了赵构而设身处地的着想。即便是收复的国土再多,届时赵构说了不算了,那么对于赵构来说,将没有任何意义。
岳飞不明白这一点,成为了导致其被害的主要原因。岳飞没有看出这些,难道就没人对岳飞提过醒吗?
有,可是岳飞并没有听明白。要知道,在当时,调拨皇帝和武将之间的关系,这种事非常敏感,谁也不会随意谈论,主要还是靠自己领悟。即便是别人想提,也不会直说。
当年岳飞在去金山寺时,金山寺的主持道月禅师曾在岳飞离别时,赠给他了一首诗,诗词的内容寓意深刻,但岳飞没有深度解析。诗词的内容如下:
风波亭上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避同舟生恶意,将人推落在波涛。
这首诗的寓意较为容易理解,禅师的意思是,当时的岳飞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一定小心谨慎。除了小心外部的风浪之外,还要防止同船的人使坏,最终被推到波涛之中。
岳飞当时心想,自己的队伍都是过命的兄弟,怎么可能会生出变故,而且当时部队气势如虹,小心谨慎即可,禅师多虑了。
可是,一直到岳飞被害之前,他才想明白,原来同船之人,不一定是岳家军内部的人,秦桧等人也属于自己人呀。
也就是这样,岳飞懊恼不已,但已经为时已晚,他无奈的在狱中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几个大字。或许只有老天能够体会他的忠心了。
后记
禅师通常都是活的比较通透之人,因此看事情比较细致。恰好岳飞又是个直爽忠诚的武将,这也就导致了禅师想要点拨他,却未能点拨得通透。
自古以来,但凡是武将不懂朝堂上的尔虞我诈,都不会有一个好的归宿。这已经成为了铁律,只不过岳飞一直到死前才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