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原本是远离权力中心的贵族女性,一朝被选中,脱离了既定的贤妻良母之路,被荣耀与泪水裹挟着,推上了外交舞台的中心。
这个中国历史上耀眼又沉默的群体,便是和亲公主。
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喜欢凑CP的恶趣味懒癌患者。
从本期视频开始,我会在“种花家公主系列”里开辟一个子系列:和亲公主系列。这个系列会比较庞大,更新时间不定,从汉朝到唐朝、宗室女到皇女,都会讲到。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几个小知识:
第一,和亲公主都是皇帝女儿么?
有的是,但大部分都不是,一般会选择宗室女,就是某个亲王的女儿、孙女,我们熟知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就属此列。
唐朝也会选择宗室出女,即公主、县主等的女儿,也就是皇帝的外甥女、外孙女之类的,比如之前讲过的静乐公主独孤氏、宜芳公主杨氏,都是天宝年间的外姓和亲公主。
没错,李唐的和亲公主很多甚至都不姓李。
这里想多说一句,大家不要因为她们不是皇帝之女,就觉得配不上公主这个称号,我头几期做“皇女型和亲公主”也只是因为方便讲,不是要排什么尊卑贵贱。
在古代,非皇女型和亲公主,其地位、受重视程度确实比不上皇女型和亲公主,这点后面的故事里会体现出来;但现在,如果我们把公主定义为古代的尊贵封号,那么历朝历代为国家去和亲的女孩,都配得上这个封号。
第二,和亲公主嫁过去,会像小说、影视剧里那样浪漫么?
试想一下,一个女孩,才十几岁就告别父母、远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这里的生活和长安完全不一样。
你的丈夫可能比你大几十岁,妻妾成群、儿女绕膝,嫁过去没两年就守寡了,然后可能要再嫁给继任者。
就算出嫁的对象就是一个年轻英俊的首领,你俩也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你俩是真的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要了解你的丈夫、学会这里的语言、适应这里的生活、进入这里的权力中心,恐怕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浪不浪漫的,就…看心态吧。
第三,战争该打还是要打,和亲到底有意义吗?
其实和亲的对象是两种,一种是嫁去早已归顺的外族部落联络感情、巩固合作,这种也叫联姻;
另一种是嫁去敌对已久、但有意和谈的政权,还是能有作用的,但也不排除和亲后为了利益又起冲突。
滚滚君对军事方面不懂,只是看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那些条约,签完之后就不打了吗(欢迎对号入座)?但该签还是要签的。
说完了上述事情,我们的主角也要登场了——
公主身世
这一期的主角是宁国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女,太子李亨的女儿,生母不详。
也就是说,作为太子女儿的她此时还只是郡主,此后她封号也有好几次变动,但我们就用这个称号来称呼她吧。
宁国公主的童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压抑。
天宝年间,因为皇帝的猜忌和宰相的迫害,太子亨哥的妃子和亲信,出家的出家、下狱的下狱,亨哥自己也活在恐惧之中,年纪轻轻就花白了头发,身体素质还不如他爹。
这已经是第N次提到这段历史了,具体内容就不重复了,但这次滚滚君思考的点在于,这些朝政大事,亨哥会和孩子们说吗?也许会和成年的儿子商量商量,大概率不会和女儿们说。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宁国公主姐妹们就对这些一无所知呢?
肯定不是的,大家回想自己的童年就知道,很多事情家里长辈虽然不说,但他们互相之间回避的眼神和紧绷的状态,那是真的可以让家里的气氛“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且,没有人比孩子更会“读空气”。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年幼的宁国公主虽然不太明白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但从父亲的白发与皱纹、母亲的哭泣与隐忍、家宴上长辈们的微妙表情、乃至宫人们的窃窃私语中,是不是能感受到了什么?会不会也曾望着宫墙上四角的天空思考:
为什么父亲总是让我守规矩、不要多说话?
也许她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了解到当年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夫妇的旧事时,才明白父母的恐惧与苦心,也学会了坚强与忍耐。
战乱奔波
大概在天宝年间,宁国公主到了适婚年龄——大家以为她要被送去和亲了?
不不不,宁国公主进入了一桩普通婚姻,嫁给了荥阳郑氏的郑巽,但不久郑巽死了,二人没有生育子女。
宁国公主此时年纪不算大,再嫁或者不嫁都行,反正以后她爹继位了,她职位能升一级、工资能涨一波、还白赚一座公主府——诶,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升官发财死老公吗?(不是)
可世事变化往往不随人愿,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
仓皇出幸……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
寡居的宁国公主毫无疑问属于“从之不及”的那一拨人,眼看着跟不上皇爷爷的“入川旅行团”、长安又即将沦陷,场面混乱,情况紧急。
就在这“至暗时刻”,是宁国公主的亲妹妹和政公主——
弃其三子,夺潭马以载宁国。
和政公主把自己的三个孩子托付给别人,用丈夫柳潭的马去接宁国公主。
随后,和政公主和丈夫柳潭一同走路,护送着姐姐,每日奔波百里,每每遇见危险状况,也先护姐姐周全。并且对丈夫说——
我若先涉,脱有危急,不能俱全,则弃我市矣。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调侃李唐皇室“父慈子孝”、“母贤女淑”、“兄友弟恭”什么的,但亨哥这几个孩子之间的手足情深,还是很令人动容的。
我们回到历史的时间线上,入川旅行团还没到目的地,太子亨哥就“贴心”地接过了父皇的担子,登基称帝了。
亨哥当皇帝的七年,也基本耗在安史之乱上了。
一路向北
然而,好不容易局势稍稍稳定,宁国公主的人生,又出现了一道巨大的波折。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纥部落出力颇多,再加上他们一向与大唐贸易往来频繁,这时便提出了联姻要求。
而大唐也出于稳固结盟的考虑,便让敦煌王李承寀迎娶了回纥英武可汗的女儿(一说为可汗之妹)。
可汗表示,我英武可汗嫁了个女儿过去,按一换一原则,你天可汗是不是也得嫁个女儿过来?
讲真,倘若此时并非乾元元年,而是开元元年,这英武可汗断然不敢如此态度。
可今时不同往日啊,现在四海未平,又有求于人,亨哥哪里还敢摆天可汗的谱?于是左右环顾一番,欸,正好有个守寡的女儿,那……
宁国公主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当即跪下,流着陈言——
国家事重,死且无恨!
亨哥自然也是舍不得,但再舍不得也没办法。嫁个女儿能解决的事,就不要劳师动众、多费周折了。
于是,汉中郡王李瑀做使者、雷卢俊做中使,护送着宁国公主,一路向北。
傲娇可汗
一程风雨路三千,骨肉家园齐抛闪。
和亲队伍来到回纥可汗的牙帐之外,周围都是回纥护卫,却唯独不见可汗,那可汗在哪儿呢?
这英武可汗穿着黄袍、带着帽子,在帐子里葛优躺呢。
于是,隔着牙帐,一场外交谈话开始了。
英武可汗派人出来,跟使者李瑀发话了——
王是天可汗何亲?
你是天可汗的什么人啊?
李瑀不卑不亢——
是唐天子堂弟。
我乃天子堂弟。
英武可汗又派人发话——
于王上立者为谁?
站你前面那个是什么人啊?
李瑀接着回答——
中使雷卢俊。
他是中使雷卢俊。
只听可汗在帐传话质问——
中使是奴,何得向郎君上立?
吓得雷卢俊——
跳身向下立定。
好家伙,三句话让大唐中使为我立正站好。这英武可汗自然是暗暗得意。
偏偏传话的人说:“大汗,这中使是怂了,但使者傲着呢,一点没有服软的意思。”
英武可汗听后可动了怒了——
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
我们两国都有君臣之礼,你既是臣,见了回纥的可汗,为何不拜?
李瑀不拜而立——
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
这段话强调了三点:
第一, 你为什么能娶我们大唐公主?因为你有功,所以才把公主嫁给你。
第二, 你看别的部族娶的和亲公主,都是有个公主名头,其实只是宗室女,你知道你现在怎样的殊荣么?
第三, 现在你既然已经做了我们天子的女婿,就该有晚辈的样子。我代表皇帝来下昭,要拜的应该是你才对!
英武可汗听了这话,又转怒为喜——
大唐天子贵重,将真女来。
于是连忙起来奉诏受册,欢欢喜喜地迎公主为可敦,又接过了大唐赠与的金银珍宝,将之尽数分给了手下的衙官、酋长;之后又回赠了貂裘、白赩和五百匹骏马。
如果大家把自己代入宁国公主的话,此时应该非常感激使者李瑀,因为英武可汗不管是一开始不知道宁国公主身份、还是就坡下驴假装不知道,他的行为都明显是想给和亲队伍一个下马威。
如果李瑀认怂下拜,那么很可能会让公主在和亲的一开始就受到轻视——这里我不是说在婚姻里要搞什么东风压倒西风,只是和亲不能看作是现在的恋爱结婚,可汗与李瑀的这一番传话,其实就是一场小小的政治博弈。而李瑀凭着自己的出色的胆识与能力,为公主赢了这一局。
而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大唐虽然不比当年,但对北方的部落还是有相当威慑力的。
死生一瞬
时间一晃到了乾元二年四月,英武可汗死了——是的,这位戏很多的可汗第二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按照我们的想法,老可汗死了,那和亲公主一般就嫁给继任者嘛。
可是呢,英武可汗的牙官和都督非常“贴心”,对公主说:
“可敦,我们也不需要您嫁给新可汗那么麻烦,正好您没孩子,干脆给我们老可汗殉葬吧!”
好家伙,此话一出,整个和亲团队都震惊了。
当时回纥是确实有可敦殉葬这么个习俗,但如果是嫁给继任者,那宁国公主也就认了;但殉葬……这是来和亲还是来合葬?
这是宁国公主第二次与死亡离得那么近,与上一次在战乱中的狼狈不堪相比,此时的她无比镇定,据理力争——
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婚。
按我们中原风俗,丈夫死了,妻子就要主持葬礼、为丈夫守孝三年,可从来没听说要殉葬的呀。你们若不尊重我中原的礼节,那当初万里迢迢迎娶大唐公主做什么?
牙官与都督无言以对,只好放弃。
但宁国公主也让了一步,依照回纥风俗——
剺面大哭。
即在葬礼上用刀划破脸,血和着眼泪一起流下。
滚滚君觉得,经历了这件事,宁国公主相当于在鬼门关走了一回,此时恐怕只有一个念头:回长安!
宁国公主如何还京,史书没有交代细节,只说因为她没有生孩子,故而“得归”。但滚滚君觉得,回京一事,肯定有着不小的阻力,能顺利启程,公主超乎寻常的魄力和决断力,绝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乾元二年八月,明凤门外,百官聚集,百姓夹道,迎一人归——是的,宁国公主,终于回家了。
不知皇帝看着女儿脸上已然淡去、却依稀能辨的伤痕,会是怎样的震惊?兄弟姐妹相见,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史书未载,但我们可以想见了。
此时,宁国公主也不过三十多岁,很快又嫁给了河东薛氏的薛康衡。虽然国家时有动荡,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着,公主也还算平顺地生活到了唐德宗时代,还被晋封为萧国大长公主,不久病逝于家中。
对于经历了压抑童年、安史之乱和远嫁回纥的她来说,后半生的宁静与祥和,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长留于此
宁国公主虽然回到大唐,但有一个人却留下来了,这个人是谁呢?我们看看这段史料——
故,肃宗以宁国公主降回纥,又以荣王女媵之。
也就是说,当年宁国公主和亲的队伍里,还有一位宗室女孩是作为媵妾陪嫁过去的。
这个“媵”是什么呢?
春秋时期,两个国家要结盟联姻,一个国家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另一个国家当王后,通常会连带着一个宗室女孩一起嫁过去,这些宗室女孩就被称为媵,地位比一般妾室要高。
如果这个当了王后的公主死了,两国的联盟还在,媵可以作为替补接任这个王后之位。
可以说,这个媵妾风气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攻伐结盟的现实催生出来的,所以到了汉朝,这种风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就不多见了。
这个留在回纥的宗室女孩,嫁给了继位的英义可汗,被回纥人称为小宁国公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不解,宁国公主走的时候,为什么不带上小宁国?这堂姐妹之情,就这么塑料么?
不是这样的,因为小宁国公主想走也走不了了——其实这一段有争议,如果按旧唐书的说法去推算时间,那么小宁国此时应该是怀着英武可汗的双胞胎遗腹子,然后嫁给了继任者英义可汗;但也有说小宁国的两个孩子就是嫁给继任者英义可汗之后生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小宁国公主留了下来。
回纥后宫
英义可汗,其实在继位之前就已经有一位妻子了,那便是唐朝名将仆固怀恩的女儿;英义可汗一继位,就让她做了光亲可敦。
可没多久,光亲可敦就死了。
英义可汗不管是出于思念亡妻也好、政治考量也罢,就又上书求娶仆固怀恩的小女儿。大唐也很给面子,把仆固怀恩的小女儿封为崇徽公主嫁去和亲了。
EMMM,这难道不是替身文学吗?(不是)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人觉得,这小宁国公主也太惨了吧。好歹也是个宗室女孩,英武可汗在的时候,她是媵妾;嫁给英义可汗了,人家还是有正妻,甚至续娶的还是李唐认可的外姓和亲公主。
其实呢,回纥的婚姻制度/后宫制度和中原的很不一样,我们就不去深究可汗到底能有几个可敦、可敦之间的地位是怎样的,我们纯功利、不带情感地想一想,英义可汗有没有原配、娶几个老婆,这重要吗?不重要。
大唐的实力如何、与回纥的结盟是否存续,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崇徽公主和小宁国公主,都是李唐过来的,平时能一块聊聊天,关键时刻也有个照应不是?这么想,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遥望长安
本来日子这么过下去,也算安乐。
但英义可汗就不是个省油的灯,虽然和老丈人仆固怀恩联手打败了史朝义军队、帮着平定安史之乱,但侮辱李唐皇室成员、劫掠东都洛阳、骚扰大唐边境等事,也一件没少干。
大唐当时忙于打仗和重建,不想和他撕破脸。
可英义可汗错把沉默当纵容,野心进一步膨胀,竟然想趁着唐德宗刚刚继位、中原局势不稳的时候,直接发兵南下。
可汗脑子不清醒,回纥的宰相可是明白人,立马阻止——
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前年入太原,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以道途艰阻,比及国,伤耗殆尽。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
人家是大国,一直对咱们挺好的。前年我们去太原,俘获的牲口数以万计,这还不算满载而归吗?现在要千里迢迢南下去和人家开战,后勤根本没法保障。一旦失败,我们还回得来么?
英义可汗表示,不听不听宰相念经,要我停手除非我死!
宰相心想那我就成全你吧,于是便杀了英义可汗,自立为王,称天亲可汗,和唐朝联谊去了。
而小宁国公主则被赶出了原来居住的地方——
出居于外。
她的两个儿子,被天亲可汗杀死。
这里头,怕是少不了一番政治斗争、权力博弈,小宁国公主牵涉其中,失去了两个孩子,晚年过得想必十分艰难。
贞元七年五月,回纥使者来朝,告知小宁国公主薨逝,唐德宗废朝三日。
唉,就……只能是一声叹息。
那个仆固怀恩的小女儿、英义可汗求来的崇徽公主如何了呢?没有记载,应该也早早去世了,因为天亲可汗不久就迎娶了唐德宗的第八女,咸安公主。
而这,就是我们下一期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