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著名谋士朱升对朱元璋的战略建议,这在元末混乱的政治局面下是极为正确的战略方针,也被认为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根本。
那么这样的策略是不是在所有的王朝争霸战略中都具有奇效呢?对于这一点,笔者是存疑的,高筑墙那套理论,本质就是低调发展,猥琐发育,保护自己的基本盘,他在元末的成功是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呼应的,而中国古代历次王朝更迭的具体情况其实都不尽相同,高筑墙套餐肯定不是数学公式那样具有唯一性。
高筑墙和广积粮,作为积攒物质资源的手段,大抵是没有错误的,然而高筑墙的前期投入呢?
广积粮的现实保护呢?张弛有道,战略上的进退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中的四川盆地,基本都在高筑墙和广积粮,但却基本没有出过几个王朝的奠基者,缓称王就更有待商榷了,政治上的先手,抢先拉大旗在很多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方式,缓称王在秦末,汉末就是渣渣一般的考量了。
一.高筑墙和广积粮的合理性
1.基本盘的确立是无可厚非的
高筑墙,广积粮大抵是句正确的废话,历代王朝争霸,对于基本盘的运营都是重中之重,高筑墙,在哪里高筑墙?用多少成本高筑墙?广积粮,多少算广积?为什么不去抢别人的粮?
这些具体的问题,贯穿在具体的实践中,就像岳飞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种教条主义的规章,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去看待的。
除了流寇李自成和黄巢,历史上的王朝争霸者们,都是要将自己的后方运营成钱粮满溢,高墙深沟的,这是没毛病的,然而看看四川盆地的运营,他筑墙了几千年,物质储存了几千年,除了在刘备时代存在感强了一些,大多时候都是中国政治的无关紧要方。
2.高筑墙和战略先手的辩证关系
什么时候龟,什么时候浪,即使在星际争霸这样的游戏中,都是战略重大的考量,进攻就有风险,但是成功后的回报则巨大,这中间的权衡是统治者们终极战略思维的考核。
项羽在秦末要是高筑墙,缓称王,章邯早就把北方的一干贵族反贼给收拾了,项羽的浪和勇猛,就是吃准了秦朝的攻击虽然凶猛,却不具备可持续性,他对六国大军的压制,一场失败后就可能丧失殆尽。
进攻终究才是军事战略的精华,同时古代的物质条件下,全方位的防守成本惊人,除了地势天生适合防守的区域,大部分地段进攻才是性价比更高的战争手段。
3.明末的具体情况
朱元璋时代的高筑墙,是建立在元末实在乱成一团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义军打义军,蒙古人打蒙古人的基础上的,这就好比星际宏图的混战,没有敌我明确的阵营,出头的往往被打的很凶还难以收到回报,龟起来运营当然就是正确的策略了。
乱则高筑墙,顺则侵略似火,满清入关的军事行动快速凶猛,就是在明朝的指挥枢纽和政权基础崩溃后的正确战略举动,他们穷追不舍李自成和明军是正确的。
如果给南明整合的时间,第一明朝巨大的体量,第二南方政权火种必然带来的北方抵抗的决心,都将造成满清政治上的噩梦,雷霆一击,甚至不等巩固后方的长距离穿插直刺,都是军事上正确无比的决定。
二.缓称王更为政治上的毒药或者良药
1
.政治先手在大部分时间才是关键
陈胜这样的泥腿子,喊出陈胜王的口号后,马上出现了大量的追随者,其中不乏六国的贵族,可见大义,政治上的明确对立,某种情况下才是致命的挑战。
古代就有竖起招兵旗,不愁吃粮人的说法,你有政治目标,显示了政治野心,才能引来依附,才能组建自己的政治利益相关群体,楚怀王,汉献帝,这些都是活生生的金字招牌啊,刘备在汉亡后毫不犹豫的称帝,就是政治正统性,神圣性的延续,道统在王朝争霸中具有独特的含义。
王朝争霸中,一般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打垮全部的对手的,政权更迭,是一群利益集团打垮另一群利益集团的暴烈的行为,你在本集团领袖地位的决定,是政治上成功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大部分时间缓称王都是值得商榷的。
2.元末缓称王的特殊性
元末的政治形势,是极其的复杂的,过早称王可能引起的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他对整合己方益处有限,这才是缓称王被朱元璋接纳根本的原因,很长的时间内,元廷都认为最大的威胁来自内部蒙古军事贵族的挑战,南方的汉人武装很长时间内遭到了轻视。
朱元璋称王马上会让蒙古人同仇敌忾,并且会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击,元末需要的是信心,是龟住,这和德川家康在日本战国时候面临的局面有相似的地方,政治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僵持中你只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那么肯定会迎来敌人巨大的错误。
3.从早称王到缓称王看君命天授理论的衰微
越是皇帝被看成神圣的年代,早称王的重要性越是突出,公然的和天命的拥有者皇帝对抗,在古代看来是天一般的大事,除了军队和钱粮,他还包含有唯心主义思想严重的天命的争夺,敢于竖旗的人,或是前朝余党,或是依附现在朝廷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或是农民起义的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从秦末可以看出,竖旗的政治先手因为民众和贵族对于大义的天命的迷恋,很容易转化成现实中的好处,然而随着华夏文明的推衍,实在的力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东西,招牌竖起来实力依附层层而来的场面越来越难以看到,华夏民族变得务实了,早称王的优越性在逐年的消退,他产生的红利逐渐抵消不了拉仇恨的恶劣影响了。
三.高调与低调,战略选择的困难
1.高筑墙,缓称王和进取,八卦的阴阳鱼
高筑墙和缓称王,本质上就是低调的静观其变的战略选择,在没有大的空白政治区域可以迅速整合的情况下,这样的举措是正确的,从袁术的实例可以看出,愚蠢的把自己竖立为所有军阀的靶子的愚蠢。
不合时宜的称王是一种赌博,归根到底是统治者对于自身实力评估的错位,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各种互相矛盾的论据充斥在历史的事实中,而在王霸的屠龙大战中,又怎么可能有准则一般的定律去让大家集体遵守呢,政治的魅力不就在于不断的选择吗?
蒙古人的体系一定是鄙视高筑墙,积蓄了几个世纪的财富可能就是一场战役的战利品而已,而四川盆地一定也是鄙视广积粮的,他们存的粮大都成为了侵略者的补给,而正是这个盆地充满了侵略性的蜀汉时期,才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2.从王朝的具体示例观高筑墙理论的合理性
秦朝的建立绝对不是低调的结果,他是几个世纪的老秦人不断的战略进取成果的累计,秦朝没有广积粮,他存了粮食就去打别人,就去掠夺土地,他很早就是六国的公敌,也谈不上什么缓称王。
汉的建立也是抢在时代大潮的浪头,刘邦一个平民确实运营了关中和四川,但是他在战略上是积极出击的,他的广大战场的散步客观上牵扯了项羽的精力。
晋朝,隋朝,唐朝,宋朝的建立则都是依附在前朝的贵族的叛乱,他的高筑墙,广积粮更多的是政治实力的隐藏而不是经济上的运营,他们称王的时机也都恰到好处。
可见朱元璋的战略定理只是适用于元末形势的定理,他不具有指导性,他是元末朱元璋集团评估天下大势的结果,他本质上是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运用,在天下大势混沌一片的时候,看不清楚脉络的时候,隐忍一般是没有错误的,老朱在战略态势明朗以后的推进,可是也半点没有含糊的。
结语: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绝不是造反守则的定律,而是具体形势具体判断的产物。
从明朝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更迭来看,这一理论不具有指导性,其本质是低调的观望,是军事行动的谨慎,是巩固自身静待大局变化的选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极为有效的,但也不能套用在明之前的政权更迭中。
事实是,政治上的先手,早称王,在更多的时间内才是正确的政治选择,就与革命成功后的功臣看资历主要看加入革命的时间一样,诸王争夺先手是巨大的优势,早称王是自我政治地位的认定,袁术和项羽,陈胜和朱元璋,合理的评估自己做出决定,才是政治上的真理。
参考资料:
《明史》
《资治通鉴》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