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刘裕,势在必行的北伐
辛弃疾对于刘裕的羡慕,全包含在了那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多少大丈夫向往的豪情,将军毕生的理想。偏安一隅的东晋和南宋,都涌现过太多想要率一军北伐,收复故土,成就不世功勋的名将。但无论是祖逖还是桓温,岳飞还是辛弃疾,都是折戟沉沙,注定难以只手补天。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刘裕。
刘裕出身北府军,因剿灭孙恩、桓玄有功,封侯拜将,并逐渐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对于权倾朝野的刘裕来说,孱弱的东晋皇室早已是空中楼阁,取而代之只需要一个能够信服天下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他的前辈桓温早已帮他想好了,那就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终结乱世,天下民心怎不臣服?
亡南燕,破北魏,灭后秦,只剩最后的西北
公元409年2月,南燕慕容超举兵侵犯淮北,这给了刘裕最好的机会。3月,刘裕上表北伐,率晋军一路北上,数胜燕军,最终攻破南燕都城广固,生擒慕容超,灭亡南燕。之后刘裕又回师平定各路叛乱和割据势力,让南方在百年之后重归统一
公元416年1月,刘裕趁北方后秦政权交接的动荡时期,再次兴兵北伐。几个月内,晋军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后秦各郡望风而降。10月,晋军收复洛阳,逼近潼关。虽然在后秦、北魏联军的阻击下,刘裕北伐一度陷入困局,但是关中百姓期盼王师以久,纷纷相助晋军,使其转危为安。
7月,刘裕全面出击,大破北魏10万大军,收复河北之地。之后晋军毕其功于一役,突破潼关防线,一举攻下长安,灭亡了后秦。自公元316年,长安陷入匈奴刘曜之手,时隔102年之后,晋军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二都,关中振奋。刘裕距离北伐功成,只剩下最后的西北之地。但也正是这时,一个噩耗的传来,让刘裕不得不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自作聪明的安排,拱手送出的“天下一统”
刘穆之是刘裕最信任的谋士,也是他北伐时留在都城建康,稳定后方的定海神针。而刘穆之病逝的消息,无疑让刘裕彻底乱了阵脚。东晋皇室虽然无能,但朝中的那帮政敌,却足以摧毁刘裕苦心经营的基业,让其陷入万劫不复。此时的刘裕没有选择,他必须回到建康,稳住基业比开疆扩土更为重要。
刘裕离开,关中自然需要一位主心骨来执掌大权。刘裕麾下名将如云,王镇恶、沈田子都是北伐功勋,足以独当一面。但是刘裕最后的决定,却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败笔。12岁的次子刘义真拜安西将军,都督雍、梁、秦三洲诸军事,总领关中。
将半壁天下交给一个玩世不恭的小孩,只能说刘裕疯了。但刘裕也无奈之举,王镇恶等名将威望极高,并且都不是赤胆忠心之辈。在两晋十六国的几百年间,北方动乱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武将自立篡权者数不胜数,刘裕自然也不敢冒着这个险。在刘裕的布局中,刘义真主镇长安,王镇恶、沈田子等名将辅佐,相互制约,可谓万全之策。一世英名的刘裕,也注定会因为这一次的自作聪明,拱手送出几乎到手的天下一统。
两虎相争自毁长城,12岁的孩子玩掉了半壁天下
刘裕南归的车驾还在途中,关中就有噩耗传来。沈田子与王镇恶素来不和,又嫉妒其功高,便设计诱杀王镇恶,并诬告其谋反。之后沈田子又因为阴谋败露,自己伏法被杀。一场争斗,刘裕留在关中的两大柱石同归于尽。
而更为严重的是,12岁的刘义真在无人制约的情况下,彻底暴露了自己熊孩子的本性。他赏赐毫无节制,在长安周边大肆搜刮,使得民怨沸腾。同时他又冤杀劝谏的大臣,弄得关中诸将惶恐不安,各自为政。而刘义真还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他调集各地驻军前往长安防守,这等于将大半个关中,拱手让出。
得知消息的刘裕肠子都悔青了,急忙派人前往长安替下刘义真,但却为时已晚。西北胡夏赫连勃勃笑纳了刘义真的大礼,率军进取关中。原本对晋军北伐翘首以盼的关中百姓,在刘义真一系列败人品的操作下,打开城门,将长安送给了赫连勃勃。丢了民心的晋军一败涂地,大片北方收复的土地再次沦陷。
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自魏晋南北朝到隋朝的建立,这期间的369年几乎都处于连年的战火和动乱之中,山河沦丧,攻伐不断。而结束这段乱世最好的机会,正是刘裕的这一次的北伐。他几乎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但终究功亏一篑,长安的再次沦陷,让刘裕的北伐梦彻底成为了泡影。
虽然刘裕最后如愿以偿,篡取了东晋政权,自立为帝,建立刘宋。但却也只能步东晋的后尘,割据南方一隅。他本来可以让自己的刘宋成为像之后隋朝一样的大一统王朝,却因为一个愚蠢和无奈的决定,让中国再次进入了南北朝的乱局中。
原本可以结束将近400乱世的北伐,却败在了一个12岁的孩子手中。这像极了历史的玩笑,却又无比的真实。岳飞的北伐离收复故都只差一步,而刘裕这次尽取长安、洛阳两都的北伐,则比岳飞更为可惜,更为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