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是中原国家和外族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联姻。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公主就要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汉代为了边境的安宁一直派公主和匈奴和亲。
今天说到汉藏友谊,就必然要提到文成公主,这位唐朝公主远嫁吐蕃,带去了大量的农业设备,种子,医药书籍,酿酒匠人等大量先进的文化,让吐蕃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她在吐蕃也声名远扬,但是她的实际生活和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吐蕃发展
隋唐早期高原都是松散的部落没有统一,从颂赞干布的父亲开始,部落开始强大,逐渐地统一了高原地区。在父亲被暗杀后,12岁的松赞干布继位,他才智过人很有手段,后迁都拉萨,建立了高原第一个政权。
贞观七年,吐谷浑被唐朝李道宗击败,开始衰落,给了吐蕃发展的机会,他们开始将眼光放到更远的平原地区,接触到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那时的这两种文化都在繁荣时期,松赞干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向外扩张的欲望。
贞观八年,他向尼泊尔求亲,很快他们就同意将尺尊公主嫁过去。同时向唐朝太宗求亲,但是弱国无外交,太宗瞧不上这样的小国,拒绝了他的请求。
四年之后,唐朝和吐蕃开始接壤,成为了邻国,这一年吐蕃为了试探唐朝的态度,松赞干布下令进攻松州,结果被大唐好好地上了一课,使得松赞干布看到了两国之间的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下决心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于是他派宰相前来道歉,然后再一次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历史上我们听到的故事,机智的吐蕃使者,在唐朝“六试婚史”的重重考验下,才成功地求亲成功。李世民是个宠女狂魔,不可能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于是就挑选了适龄的宗室之女,太宗李世民族弟李道宗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宗室女性,她明白和亲的重大意义,所以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公主和亲
贞观十五年,17岁的文成公主启程远嫁吐蕃,李道宗亲自送嫁,送亲的队伍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向吐蕃进发。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玛多来迎接文成公主,在此李道宗和女儿别过,今生再也没有见面。
到达拉萨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婚礼,之前那里已经有了一位尼泊尔公主,吐蕃的文化没有中原这么复杂,这两位都是正妻,再加上大唐王朝雄厚的实力,自然没有人敢小觑这位公主。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不错,在物质上也没有亏待她,只是在那遥远的地方,文成公主没有什么朋友。但是她带来了大量的嫁妆,有书籍,会技术的匠人,种子,农业工具,唐朝希望吐蕃能够尽快地发展生产,融入中原文化。
那几年应该是文成公主最舒心的几年,有松赞干布在,就有依靠在。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松赞干布派使者去长安悼念,新登基的高宗还册封松赞干布为王,保持着两国的友谊和睦邻友好。吐蕃人称文成公主为仙女,她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纺织,医药等中原文化。
好景不长,公元650年,年仅34岁的松赞干布突然暴毙,死因不明,到今天也是一个历史疑团,有人说是被暗杀,有人说是瘟疫。此刻吐蕃的政权进入了很微妙的时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生活了九年,没有孩子。
松赞干布的儿子早逝,这一辈没有继承人,继承王位的是孙子芒松芒赞,他年幼无法执掌政权,大权落到了宰相禄东赞手里。
这时的文成公主没有了依靠,王位落到孙子辈的手中,她也远离政权的中心了,变成了透明人,因此史料上难以寻觅到关于她的记载了。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她孀居了三十年,直到病逝,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长安。
大唐和吐蕃的关系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此后的三十年,吐蕃越来越强大,和大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了。
宰相禄东赞继承了之前向外扩张的策略,在公元663年,彻底消灭吐谷浑,完全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此战让吐蕃和大唐之间矛盾凸显,因为吐谷浑是唐朝的藩属国,如此一来,大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七年后,高宗李治派遣大将薛仁贵攻打吐蕃,这时吐蕃也派了四十万大军迎战。刚开始薛仁贵一路高歌,差点打到拉萨去,后因为唐军内部矛盾,意见不统一,结果粮草被吐蕃截断,唐军被围大非川,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因此两军议和,大唐退兵。
这一战成为吐蕃和大唐关系的转折点,从友好变为敌对。
吐蕃日益强大要向外扩张,强盛的大唐不愿意看到邻居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两个国家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状况。
作为和亲的文成公主,也是心急如焚,她的到来就是为了两个国家的友谊,此刻她也无能为力,她虽然地位崇高,手中没有权力,在朝廷没有话语权,也只有叹息的份了。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拉萨感染天花去世了,享年56岁。她这一生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结:
和亲对于两个国家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短期内可以保证彼此之间的利益,和亲的公主们就是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来到千山万水的蛮荒之地,但是和并不能改变国家之间的更多利益关系。
公主们的命运往往很悲惨,中原文化和蛮荒地区的文化差异,带给她们的撕裂,还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塞外严酷的自然环境也是无法和中原相比。
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她个人并不是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