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奸臣当道,还大量发行“至政宝钞”新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上下矛盾日趋严重,大有爆发之势。终于,由于黄河年久失修,洪水泛滥,元朝政府征集了10万多名农民进行镇压,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起义,此后起义不断,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我们都知道元朝最后被朱元璋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朝。然而,在元末起义之初,朱元璋只是一个放牛童子,后来沦为乞丐出家。25岁时加入郭子兴。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也与陈友谅、张士诚同时抗元。其中朱元璋最弱,陈友谅最强。
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可能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分裂势力。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朱元璋曾多次向陈友谅表示,“我要遵约,各执己见,履行天命”。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说明陈友谅的权势,可以认为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建立新的统一政权。
时间就是命运,陈友谅最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
陈友谅,湖北绵阳黄彭(今洪湖市黄彭)人。他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在元朝末年的环境下,百姓生活贫困,一家人生活贫困。不过,陈友谅还是有些本事的。他在元朝努力做小官,但痛恨元朝官吏欺压百姓的方式,不久投奔了徐寿徽的起义军。
陈友谅不仅有头脑,而且行事雷厉风行,甚至有些狠毒。在徐寿辉手下,他从小文起家,受人赏识,被委以重任。徐寿辉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友谅也因此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率领起义军高歌猛进,占领元朝多座城池,助徐寿徽称帝。陈友谅也被称为江南第一起义军的首领。
徐寿徽称帝后,红巾军战线不断扩大,先后占领了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们在元军面前大败。
陈友谅和徐寿辉的矛盾激化,终于换人了。朱元璋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但却无法与陈友谅相提并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下游,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上游。在海军方面,朱元璋一直犹豫不决,因为这时候一旦在水面上开战,他将毫无还手之力。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此时的朱元璋宁愿与陈友谅平分天下。
但是朱元璋身边有一批不甘心的文物大臣。朱元璋不打,手下就想办法逼他打。常遇春俘陈友谅三千人,全部杀光。此举激怒了陈友谅,朱元璋只得幸亏刘伯温献计。他说陈友谅心急,想办法诱他上岸埋伏,于是派陈友谅的老部下康茂才假降,成功率领陈友谅大军进入伏击圈,大败陈友谅一举成名。
这一战,是双方实力的分水岭。陈友谅用三年时间恢复,朱元璋用三年时间发展海军。三年后,陈友谅誓要报仇雪恨,率领60万大军杀入洪都城。此时,朱元璋仅剩二十万大军,与双方的差距依然巨大。两军最终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一时灵机一动。第一次鄱阳湖之战,他居然向曹操学习。他想出了一个链环,被朱元璋轻而易举地固定住了。陈友谅在混乱中被人开枪打死。
经历了这两次重大的转折之战,朱元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霸主,终于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或许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山鼻祖。成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他自己或许不想上前,但身后有一群人在推。朱元璋其实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由一群人选出的代表,代表大家一步步实现着崇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