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阳武侯祠所谓的“岳飞手书两表”事件之疑

南阳武侯祠所谓的“岳飞手书两表”事件之疑

最近,头条上又有南阳网友提起了“岳飞谒武侯祠手书两表”的话题。

他们坚信宋代岳飞亲自去武侯祠,参观了“诸葛草庐”及历代留下来的碑刻,然后挥毫即兴书写了前后《出师表》。并且拿后世皇帝、文人、学者(注:非历史学界)的肯定来辅助作证。

对此,很多网友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并且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南阳网友认为南边网友是为了争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所以故意否认这个“历史事实”。

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即便岳飞真的去武侯祠书写了两表,也只能表明南阳建武侯祠的历史可以提前到南宋,仅此而已。这件“史实”与“诸葛亮隐居躬耕于此处”又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呢?由此,足见某些网友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

所谓的“岳飞谒武侯祠手书两表”必然只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理由有很多,有些理由如字迹不符、不避忌讳等已经被网友们反复列举,笔者不再赘述。

笔者认为关键理由有三条如下:

一,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不曾提及。

不论是正史《宋史》、国家地理志文献,还是其他野史,甚至南阳本地(明代及之前)的地方志书,均未提到“岳飞谒武侯祠手书两表”。

如果说《宋史》、国家地理志文献因为记载面太宽广,太简略,不记载“局部小地方小事件‘岳飞武侯祠书两表’”倒是情有可原,但元、明时期南阳地方志不予记载就难以理解了。

要知道南阳地方上对于诸葛亮历史文化的重视,正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修建了南阳武侯祠,设为道观并入驻了道士。同时,创造了“卧龙岗在县西七里,为诸葛亮躬耕处”的“历史记载”。后来又增修了“卧龙书院”。

元代对于诸葛亮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宣传,还是源于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以铁骑弯刀武力夺取政权的蒙古人,明白了占领文化高地维护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便以诸葛亮为榜样,借他向汉民灌输鞠躬尽瘁、忠君报国的思想。

岳飞在汉人中享有盛名,无人不晓。一代民族英雄瞻仰千古人龙圣贤,并手书传世名篇《出师表》,这是意义何等重大的美谈!元人不遗余力地宣传诸葛亮文化,为什么南阳官方、民间对于前朝卧龙岗上发生的“岳飞谒武侯祠手书两表”之“历史事件”竟然一无所知呢?

奇怪的是,在南阳地区诸葛亮文化氛围最浓厚的明代前、中期,史料和南阳地方志上也没有提到所谓的“岳飞谒武侯祠书两表”,只在明代后期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了头,直到清代才大肆渲染。

只能说明,这些事纯属子虚乌有。

二,清代南阳地方志明确否认了题跋的真实性。

所谓的岳飞手书两表之题跋

(附题跋内容: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辞诗赋及石刻出师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记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光绪《南阳县志》编著者认为,岳飞在绍兴八年,并没有获得“少保”爵位,因而没有少保印。岳飞的少保爵位是绍兴十年才封赏的,这题跋上居然提前两年盖上了少保印,足以说明为后人伪造。

有南阳网友企图使用岳飞之前获得了“检校少保”之爵位,来说明问题。实际上,“检校少保”并不等于“少保”,等级都不同。而且,岳飞的“检校少保”爵位在绍兴七年前就已经被取消了,后来的爵位是“太尉”,绍兴十年才有了“少保”爵位。

三,史料记载岳飞在绍兴八年八月的行程,与“岳飞谒武侯祠书两表”相冲突。

咱们来研究一下题跋内容。

题跋上称“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

“过南阳,谒武侯祠”,“过南阳”非“到南阳、至南阳、来南阳”,“过”字表明岳飞并不是特意前往武侯祠拜祭诸葛亮,而是刚好路过这里,于是就顺便进来拜谒一下。

“遇雨,遂宿于祠内”,更说明了岳飞前往武侯祠,并夜宿其中,并不是早已计划好的,而是路过“遇雨”才停下前进的脚步,不得已而“宿于祠内”。

“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出纸索字”又说明是道士拿出纸笔向岳飞求墨宝,并非岳飞拜谒诸葛亮后自发主动书写的“两表”,而是答应了道士的索求墨宝要求。

以上题跋文字说明,“岳飞夜宿武侯祠激情书写两表”,纯粹是岳飞路过南阳,偶遇武侯祠后一步步发生的系列事件,并不是专程去办理的计划事项。

从宋史资料文献中分析可知,在绍兴八年秋季(七、八月间),南宋在秦桧的全权主持下正在与金国进行和谈。为了避免岳飞擅自行动破坏“国家大事”,秦桧已经削去了岳飞的兵权。岳飞已经不能再亲率大军北上抗金。所以,在此期间岳飞并没有率军北上执行军事任务。

史料《乞仕不允仍令前来行在奏事省劄》称,(岳飞被解除兵权后)“已恭依处分”(恭敬顺从地接受处分),“乞归田野,以养残躯”(请求辞职回老家种地养老),但“未赐”(没有批准),于是就依诏“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以来听候指挥”。

这样一来,岳飞在绍兴八年七、八月间的行程,也就只剩下八月十二日去临安了。史料《乞仕不允仍令前来行在奏事省劄》显示,岳飞接到圣旨,在绍兴八月(因九月已到临安,所以不可能是七月和九月)十二日从鄂州启程,前往临安。

岳飞自鄂州到临安,无论陆路水路都是从南方走最方便快捷,不需要北上,当然也就不必经过南阳。

岳飞带着兵马从鄂州到临安,不走捷径非要从南阳绕行,只能解释为岳飞特意要去南阳拜谒诸葛亮。岳飞除了八月十二临安之行,近期间并无率军北上的军事行动。但碑刻题跋内容表达的意思,是岳飞北上抗金路过武侯祠,并不是岳飞特意去武侯祠拜谒诸葛亮。

很明显,碑刻题跋内容是与史料记载是相悖的,无法自圆其说。

不过笔者认为,南阳武侯祠《出师表》石刻,尽管不是出自岳飞手迹,但因为书法造诣较高,刻功精湛,且年代较为久远,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和珍贵的诸葛亮文化纪念文物,值得欣赏。

以上为笔者拙见,谨以此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岳飞,题跋,事件,历史事实,网友,南阳,诸葛亮,绍兴,武侯祠,地方志,消息资讯,岳飞,南阳,诸葛亮,岳飞谒,武侯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岳飞,题跋,事件,历史事实,网友,南阳,诸葛亮,绍兴,武侯祠,地方志,消息资讯,岳飞,南阳,诸葛亮,岳飞谒,武侯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岳飞,题跋,事件,历史事实,网友,南阳,诸葛亮,绍兴,武侯祠,地方志,消息资讯,岳飞,南阳,诸葛亮,岳飞谒,武侯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