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的我们,经常用历史上的王朝来比喻今天的现状。比如,当我们谈到新中国的成就时,我们就会称赞“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然而,当我们谈到今天的美国时,许多历史爱好者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明朝。那么为什么有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今天的美国与昔日的明朝相似?明朝的历史,又能否为今天的我们来推演美国未来的兴衰?
今天,本期节目就来为您讲述:明朝与美国的相似之处,以及美国自身的历史兴衰。
(明末历史疆域)
如果我们从明朝、美国建国的历史时期开始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距今654年的东方王朝,真的与西方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孙德崖农民起义军,反抗元朝暴政。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国国号为明,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对北元蒙古残部进行讨伐。
而美国则于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由华盛顿领导美国大陆军驱逐英国殖民统治者,历时八年最终使美国成为美洲最早独立的国家。
而在朱元璋病逝之后,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因朱元璋生前分封藩王,因此在朱允炆继位后不久,燕王朱棣便起兵南下,争夺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明初的“靖难之役”。而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病逝后,历经15任总统,但因美国立国之初并未彻底解决黑人问题,据记载,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10人以上的黑人奴隶起义就高达200余次,1800年的加布里埃尔起义。1822年的维齐起义更是动摇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秩序。在美国立国后的第八十五年,美国黑人问题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痼疾,由此爆发了“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和“南北战争”,虽然都曾让大明、美国这两个国家前后陷入短暂的分裂,但是随着内部战争的结束,两国的内部矛盾也得到暂时的平定,最终使得两国都在这场大战后不久进入到了各自的黄金时代:靖难之役结束后的两年,朝廷便令郑和组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庞大的船队,开始进行了首次的“下西洋”航行,从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历史上共计8次的下西洋航行拓展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使明朝长期居于亚洲地区朝贡贸易中心的位置。而美国在经历南北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在国内迅速开展,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第29年,美国超越英国,雄踞全球GDP榜首的位置,并将这一纪录保持至今。
以上三组历史事实的互相映照,都反映出了历史上明朝与美国的相似之处。然而,明朝因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于1644年便宣告灭亡,美国却依然长存至今,这让我们看起来很难再从明朝灭亡以后的时间中,找到中、美之间历史相似的蛛丝马迹。但实际上,我们依然能够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洞悉到美国今日似乎渐趋衰落的原因。
(正在经历衰落的美国)
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郑永年曾指出:一个国家的衰落,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过程,对于世界历史上的一些大国,尤为如此。历史上的大明曾雄踞东亚,万国来朝,而它从衰落到走向灭亡,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财政危机、政党之争、连年征战、民怨滋生等多重因素合力所导致的结果。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政问题是所有历史因素中造成明朝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从今天看起来渐趋衰落的美国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些曾造成明朝灭亡的历史因素的缩影。
为何财政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而言如此重要?抛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真理,财政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行使职权的物质基础,也是构筑国家行政组织的钢筋。一旦国家的财政陷入紊乱状态,那么这不仅将影响国家的经济民生,也会动摇国家行政的根本。而高额的财政赤字,是一个国家出现财政问题的重要表现,用浅显的话来讲,就是“国家遇到了自己缺钱花”的时候。
而根据《万历会计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国家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45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财政赤字率更是接近2.5%,远超万历六年期间的国家年均财政收入。而国家财政不足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地方每逢饥荒灾难,国家无力动用财政对地方进行救济。官僚、军队也因国家财政亏空,俸禄、军饷长期得不到发放,致使前者滋生腐败,后者产生兵变。
而今日的美国,也面临着和万历年间明朝相似的处境:据统计,在四年前,美国的财政赤字数为7790美元;三年前,美国的财政赤字数上涨至9700亿美元。两年前,美国的财政赤字数则达到了1万亿美元,而这仅仅是白宫所统计的财政赤字。如果算上国债,那么美国的国债已经突破23万亿美元,其债务规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在这样高额的财政赤字之下,一个国家对某些灾荒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并不是它不愿意关照它的子民,而是它现在无能为力。
但是,可能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既然万历年间的明朝和近些年来的美国,都面临着高额的财政赤字,那么它们为何不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财政赤字,反而使财政赤字不降反增?这便涉及到了导致国家财政赤字高涨的另一个因素:货币的泛滥发行,而货币的泛滥发行则又衍生了困扰明朝与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明朝在成立之初,便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朱元璋、朱棣即位期间,发行过面值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等不同的大面值货币,用以市场流通。两位皇帝发行纸币,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最初用意,本是好事,然而在当时民间根本没有如同纸币面值一样足量的贵金属,来与纸币进行等价兑换,由此便造成了纸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明朝货币信用体系的崩溃到来得甚至比明朝灭亡的时间还要早。而物价的上涨,也是为何崇祯时期,皇帝认为“处处需要钱用”,但“处处钱不够花”的重要原因。
(明代钞票)
与明朝相似的是,美国也面临着因纸币的泛滥发行而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据统计,美国在三年前,便发行了7.7万亿美元的新国债,而美联储则认购了其中的1,5万亿美元。两年前的3——8月份,便投入了共计2.8万亿美元的新货币。在4月份后,美联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的要求,这意味着自此以后的美国将没有理论上的货币乘数上限,印钞机将从此“开足马力”。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美元相伴而生的,便是“水涨船高”的商品物价:据统计,近期美国消费价格指数已同比上涨7.5%,这是自1982年2月以来,美国历史上的最大费价格指数。这不仅意味着美联储自己手中的美元货币在“缩水”,美国的民众也将在近期花费比平时高出7.5%的工资,来购买平时就能买到的生活必需品。
而影响美国财政长期陷入赤字困境的第三点因素,便是美国的税收制度。而税收制度,同样也是造成晚明财政困难的重要历史因素。所谓财政赤字,指的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赤字相减,结果呈现负数的情况。除了通货膨胀这一在无形之中让国家财富发生缩水的潜在因素,财政收入的萎靡,则直接让国家财政陷入到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困境当中。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便是国家的赋税,而赋税的来源则主要取之于民。明朝的税收项目主要包括土地税、人口税和商业税,而通过经商,创造巨利的商业税在明朝仅占税收总额的5%,为宋朝的六分之一。
这也就意味着,明朝的税收主要来源,是土地税和人口税,而农民则成为了两项税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明朝初年朱元璋时期的税收约为三千万石,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税收仅有二千万石。造成明朝税收锐减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士族、富商开展的土地兼并,侵占了明朝农民的大量土地。而明朝对于士族、富商的税收政策,都是少收,甚至是不收,这就使得明朝的税源发生萎缩。晚年崇祯帝为应对清朝扣关,鼓动上下官僚、富商对国库进行捐助,但终不过只凑出了二十万两白银,对于明朝晚年亏空见底的国库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
(明朝崇祯皇帝)
而美国目前的财政困境,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税源的萎缩所致。自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后,美国对富裕阶层的税收便不断减免,希望以此刺激和鼓励资本的增殖。然而,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在美国排列前55名的企业创造了400亿美元的利润,而这55名企业背后的400多户家庭,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却仅有8.2%——而此前占据美国家庭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家庭,平均税率却仅有14%,这也就意味着:从富裕阶级到美国的中产阶级,越穷的美国人反而越要承担更重的赋税负担,这不仅造成了美国财政税源的萎缩,更造成了美国社会再分配的失衡。
也正是美国因多重因素陷入的财政困境,让美国在近些年来衍生出了诸多围绕“钱”而产生社会割裂的政党问题、军事问题和民生问题。其中,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争,恰巧可映衬今日美国两党的“驴象之争”;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经历的种种失败,以及居高不下的军费开支,又何尝不能从明朝末年的九边卫戍,辽东军饷问题上找到历史景象相似的缩影。而人民因此历经的战乱、贫穷、饥荒和种种灾祸,又何尝不正印证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嗟叹”?
21世纪的美国,是否会重蹈明朝历史的覆辙?这个问题,恐怕只能交给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预言“美国是人类历史终结”的言论,如今已不攻自破:这名毕业于哈佛大学,亲眼见证美国黄金时代的历史学者,自认为美国已是人类文明史的巅峰,未来的历史中再也不会有如此宏伟的帝国。然而,历经过百年兴衰的华夏,早已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永恒的、完美的帝国,更没有亘古不变的制度。唯一能够不变的,永远是一国兴亡在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以及世界大道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