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征病重,药石无医,眼看着就要病死。
唐太宗李世民很伤心,在去看望魏征时,当着他的面把自己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女衡山郡公主指婚给魏家长子魏叔玉。
魏征死后,李世民命皇太子为他举哀,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送葬时李世民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徵灵柩的方向痛哭,还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做挽词十首。
此外,李世民追赠魏征为司空,赐谥号“文贞”,让魏征陪葬昭陵,优待其后人,给魏家增加了封户九百户。
差不多在魏征病逝的同一个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绘凌烟阁功臣像,挂入凌烟阁中缅怀,魏征在其中位居第四。
如此种种,足见李世民对魏征的厚爱,对于一个原本是从李世民的敌对阵营中投过来的臣子来说,魏征真算是不虚此生了。
但好景不长,仅过了几个月,李世民就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取消了自己在魏征病榻前亲口允诺的衡山郡公主和魏家长子的婚事。
虽然后来李世民又扶起了魏征的墓碑,但婚事却从此再也不提了。
显然,李世民对死后的魏征有了相当大的意见,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原因是,魏征想踩着李世民在史书中留下身后名,《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
李世民也是要面子的,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原因,他的皇位来得有瑕疵,所以他特别在乎自己在史书中的形象。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李世民经常追着史官褚遂良问能不能看关于自己的起居注,还希望不要记录自己的错事。
魏征的行为触到了李世民心底惧怕的一面,所以导致了君臣二人即使生死相隔,还是出现了极度不和谐的事情。
魏征的遭遇也警示了不少贞观名臣。
贞观二十二年,一代布衣宰相马周病重,弥留前,马周做了一件跟魏征的生前行为截然相反的事,《旧唐书·马周传》中记载:
马周把生前的一些谏章全部找相关部门要了回来,然后全部烧掉,并扬言不学管仲和晏婴,不会为了留身后名而给皇帝找麻烦。
所谓“管、晏彰君之过”,就是春秋时期的名臣管仲和晏婴在自己的著作里大量记载国君的过失,辅以自己劝谏国君的正确意见,以此为自己留名。
这和魏征想让史官如实记录自己给李世民的一些谏言是一样的目的。
文人好名,这无可厚非,但踩着信任自己、提拔自己的皇帝上位,就有些不厚道了,这也难怪李世民发脾气。
马周显然被魏征死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触动了,嘴巴上虽然说的是不学管仲和晏婴,实际上是不学魏征,担心自己死后也被李世民嫌弃。
马周的仕途早前是坎坷的,因为他出身家境贫困的寒门,在唐朝这个世家门阀当道的朝代要想出头相当困难。
马周当初来到长安后,因为一身才华无人赏识,仅仅只能给中郎将常何当门客。
要不是李世民看到了他替常何写的奏章,意识到写奏章的人是有才的,还“遣使催促者数四”,给了马周奏对展示才华的机会,马周估计一辈子就只能给人做幕僚。
看中马周后,李世民对他也是不遗余力的培养和提拔,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到贞观十八年时就把马周这么个毫无背景、毫无人脉的寒门子弟送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让他成为了宰相,当时的马周才43岁。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让马周兼任太子府中的职位,让他和一些重臣隔天就去跟皇太子李治谈论学问,培养感情。
这显然是准备把马周留给下一代皇帝用的,不管是马周和豪门世家没有纠葛的出身,以及他的年龄和才华,都适合作为托孤之臣。
马周虽然没能活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但李世民对他的培养和看重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也因此,马周死前烧掉谏章的行为,不单是不愿意步魏征的后尘,也是为了报答李世民对他的知遇之恩。
马周的行为李世民看在眼里,当然是更加舍不得马周了,《新唐书·马周传》中记载:
这种待遇在初唐重臣中是仅有的,李世民感念马周的好,除了伤感没能给后人留下一个人才,也和马周死前烧掉谏章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和魏征算不得有始有终,但和马周的感情却始终如一,马周是聪明的,或许没有魏征先前的警示,他也会做一样的事。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