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
2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多位人士处确认,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于今天上午去世,享年98岁。
黄达1925年出生于天津,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88年任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011年,黄达获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4年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中国金融学奠基人,自称“只留下四本教材”
黄达致力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60年,被称为“中国货币理论研究及开拓者”、“中国金融学奠基人”。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走上金融教学工作岗位,纯属偶然,是组织安排的结果。与很多“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黄达自称“只留下四本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80年代中期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90年代的《货币银行学》、21世纪初的《金融学》。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黄达编写的第一本统编教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由于封面为蓝底色,学生都叫它“蓝皮书”,阐述了货币流通与信用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1981年,黄达编写了《社会主义的财政金融问题》,这本书也因封面底色而被称为“黄皮书”。书中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对计划经济中的货币、资金、财政、金融关系进行了阐述。
1984年,黄达出版《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这是一本使黄达深负盛名的理论专著。书中对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相继出现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和信用膨胀、财政收支从节余转向赤字、建设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扩大等问题,建立了一个系统分析框架,把货币流通与市场供求平衡、信贷收支、财政收支放到这个统一的大框架中进行宏观分析,深刻揭示了信贷收支与财政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财政信贷统一平衡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书获得了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对很长一段时间的行政决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1992年,黄达出版了《货币银行学》,这本教材集改革开放最初十几年金融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成果之大成,在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4年,黄达主编的《金融学》出版,这本书是黄达花费数年心血研究界定的宽口径“金融”为范畴,与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同步,充分吸收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搭建的金融学科基础理论框架。
“金融天地,浩渺幽深,览胜揭秘,乐何如之”
黄达的大部分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教学研究上,即使在改革开放不久他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行政职务以后,也没有中断过教学工作,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始终把不脱离教学第一线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准则。
《英大金融》杂志此前对黄达的一篇专访中提到,1981年,黄达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但直到1985年,他才招收了第一批博士。“成为博导的最初几年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这一教育制度的观望从而没有急于招生,后来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忙,招人而不育人与一个老师的责任不符。”黄达解释说。
公开资料显示,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南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陈雨露,中国农业银行原董事长周慕冰,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等都是黄达的弟子。
2005年,黄达先生80寿辰之际,陈雨露写下文字:“回味黄达先生的人生、点点滴滴,给我们既有温暖的感动,又有严肃的鼓励。作为黄达先生的学生,有幸得到先生的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的指导,自由平等的切磋,感受他严谨求实的学风,学习他精雕细琢的精神。”
2010年,黄达出版《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黄达说,“以此为结点,由于年事这个不可抗拒的原因,我对于货币银行学、对于金融学科,已经有好几年未能进一步思考了。”不过,在黄达的一篇名为《货币银行学到金融学》的演讲中,他说:“金融天地,浩渺幽深,览胜揭秘,乐何如之”。
另据人大新闻网2022年8月的报道,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看望黄达老校长,副校长朱信凯陪同看望。黄达格外关心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他深情回忆了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执教、任职办学期间的动人往事, 并向张东刚赠送《忆旧纪年》《黄达学术自传》《黄达传略》《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等个人著作。黄达表示,衷心希望学校越办越好,取得更大进步,创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的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