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者粗钢浇铸而成。三眼铳是将三个单管铳攒到一起,再用三道铁箍将铳管固定连接,最后在后面制造一个库箍,以安装木柄保障射手的安全。
要说的是,三眼铳并不只有一个火药孔,而是每个单铳管各有一个火药孔。士兵在使用的时候,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绳,使用时点燃火绳,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
三眼铳最早能够追溯到宋代发明的梨花枪,其是由一根长枪作为主体,在靠近枪头的地方拿麻绳绑一个圆竹筒,竹筒中装着火药,筒尾部则是安装火药线,士兵跟敌人的距离在数丈的时候,点燃引线对敌人进行攻击。梨花枪被誉为是“军前第一火具”,宋代李全凭借二十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明代的时候出现了国初三眼枪和三眼铳。三眼铳是由国初三眼枪发展而来的,其去除了国初三眼枪的枪头,变得更为轻便简单。不过,三眼铳的射速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其瞄准距离同样非常有限,在超过三十米的距离外射击的话,便很难达到精准打击的效果。
作为一种火器,三眼铳被广泛应用于水战当中。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进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对于这般严重的倭患,明朝政府派遣了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谭伦等将领率领水陆军队对倭寇进行抗击。明朝水师那时候广泛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当中便有三眼铳、虎蹲炮、大发熕等等。这些火器给戚继光等将领荡平倭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明朝万历年间,在日本将军丰臣秀吉发兵攻打朝鲜,明朝水陆军队奉命支援朝鲜政府的时候,明朝水陆军队便广泛配备有三眼铳。据当时的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于《经略复国要编》当中的记载,在战争初期,明朝征调的火器主要有:“大将军炮一百二十位、灭虏炮二百六十八位、虎蹲炮三十七位、小信炮一千五百个、百子铳一百六十八架、快枪五百杆、三眼铳一百杆以及大量的火箭,后来还有更多火器陆续调入朝鲜战场。”明朝水师正是配备如此之多的火器,才取得露梁海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