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周时期,礼乐就被作为一种等级制度被提出,而后于孔夫子手中被完善,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礼乐被区分开来,成为“礼”和“乐”。
从此之后,音乐就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而乐人就成为了一种更具专项性的职业,在娱乐氛围高度浓郁的宋代,好的乐人甚至一度被举国追捧。
宋代的和雇制度
和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是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中自然出现的一种雇佣现象。
一直到宋代,和雇制度有了一个更加快速且全面地发展,范围涵盖农业、工业、娱乐甚至是税收等多个方面。
“谓妻曰:‘我欲姘钱作戏,暂借此处得乎?’妻许之。乃出市酒炙共食,留其余而去。明日复来,凡累日,遂执谑鲍妻,且贿以钱,妻甚悦。客相与言日:吾二人难以并宿,但视博胜负,负者退而胜者止,可也。自是一胜一负,常更迭驻留。妻贪财及饮馔,不复顾他事。”
虽然是个叙述丈夫外出给人佣耕,妻子出轨的故事,但抛去这一部分来看,故事中的丈夫之所以外出是因为有人雇佣他为其耕作,从这里不难看出,宋代的雇佣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这一方式既解放了资本家,又使得普通民众有了收入来源,在保障了双方利益的前提下,雇佣制度就被长时间的保持了下来。
对于乐人来说,这种方式既使自己有了收入来源,又可以扩大自己的名气,若是雇主为达官显贵之人,对于乐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就像是现如今的求职者有某国际百强甚至十强的工作经历,从此平步青云也不是不可能的。于是和雇乐人就成为了雇主和乐人之间的常态了。
和雇乐人成为一种制度是在北宋神宗时期。宋代的雇佣劳动制度可以说是远超过以前所有的王朝最为发达的一个时代,其原因根本上可以归功于上文所说的经济发展和双赢策略。
和雇乐人成为一种制度最早可以见于北宋的《东京梦华录》:“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从这篇记载中不难看出,和雇乐人已经成为宋朝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了。
但和雇乐人其实是不在籍的艺人,在籍的艺人其实是属于公艺,这就导致当和雇乐人的工钱被克扣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手段来为自己维权,所以尽管还是会有许多的人追捧真正技艺高超的乐人,但那个时候的和雇乐人的地位还是不如在籍的乐人。
更何况因为和雇乐人经常性的会往返于许多地方,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钻研乐理和创作新曲,所以真正技艺高超的和雇乐人是在少数的,大部分的和雇乐人都是技艺平常之辈。
当在音乐表演中使用和雇乐人成为一种常态后,那作为当事人的乐人又应该是一种什么心态呢?结合当代雇佣情况,笔者作出了以下几种分析:
1、秉承一种把一切当成交易的心态。会有音乐表演的场合无非以下几种:瓦舍勾栏、富贵之家、宫墙之内和重大节日。
就像现在的企业招聘员工一样,作为被雇佣者,绝大部分人所想的是一种交易,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我出力,你出钱”的心态。
而事实上,和雇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易,无非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国企进行的和雇罢了,也就是和政府相关的场所或就是政府本身。
2、秉承一种傲然的心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宋代,人们已经从追求物质生活转为追求精神生活,而在精神生活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音乐活动。所以在宋朝,一个技艺高超的乐人,是可以当做一个如今的明星来追求的。
说到底,造成这样的一种结果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的转变。早期老百姓以土地为主,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归国家所有,百姓被固定在自己的这一片土地上,这就导致了人口无法自由的流动。
而到了宋朝,官府对土地的控制有了一定的放松,土地可以被自由买卖,这个时候的老百姓以土地为主,是因为土地是自己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3、秉承一切为了艺术的心态。在这些飞速出现的乐人当中,不乏一些是真正为了音乐而在演奏的艺人。这些人在作为和雇乐人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新的乐谱,甚至可能每一场音乐活动都使用不同的且新作的乐谱。
这些人秉承艺术至上的心态,是为了音乐的长足发展而在演奏,这样的心态是最为可敬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分几部分的原因。
另外就是因为社会动荡而导致的音乐缺失,我们都知道在唐宋之间还存在着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朝代更替得十分频繁,使得一些音乐机构、优秀乐人消失,这就直接导致了音乐的缺失。
所以有很大的一部分人选择用自己的能力还原或者创新出一些音乐,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音乐的多样化而努力着。
在经过上文的一部分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的和雇乐人的一些特点:
(一)流动性很强
上文中也曾提到,和雇乐人主要是在各个州府之间流动进行表演的,正如当今的艺人组织,在接到雇主邀请后流转于他地进行表演。
没有固定的表演所在是其一大特点之一,所以一般就导致了我们下面会提到的一个特征,不在乐籍。
同样的,这个特点在上文中也提到过。那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个“籍”是什么意思了。古代官府为了能够更好地统计国家内部的人员、土地、生产资料等资源或产品而设立的一种登记造册的工具,大家听过最多的估计就是户籍这个词了。
户籍是为了统计本国内部的人员数量,是由官府主导的,同样的道理,乐籍就是由官府主导的统计国家内部乐人的名册,所以就出现了在籍乐人和和雇乐人。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如今的央视艺人和其他艺人。对于大多和雇乐人而言,音乐只是一种求生的手段;对于大部分的在籍乐人而言,音乐是他们地位的象征。
1、求生的乐人
正是因为大部分的和雇乐人是把音乐当成一种求生手段。所以在一开始,他们的目的就不是那些达官显贵。因为他们知道有钱人最不缺的就是技艺高超的乐人了,所以这些人把目标放在了坊间。
2、求艺的乐人
这部分的乐人虽然不在乐籍,但确实真正为了艺术而生活的乐人,他们的技艺一直是在稳步提升的,流动性的演出并没有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些人代表的就是其所在朝代的最高水平,对中国音乐的极限有了更猛烈的冲击,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有长足的好处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籍的乐人还是和雇乐人,他们对中国音乐的推动是无与伦比的。而作为时代发展的代表之一的雇佣制,对于推动音乐商品经济化也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在籍乐人与和雇乐人两者之间的结合,不正是代表了中国音乐中风雅与通俗的结合吗?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获益的还是我们整个中国音乐。
单从和雇制度来说,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还间接促进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多样化,由此可见,和雇制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且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