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使宋朝出过不少有名的将军,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词写得特别好,文学水平很高。辛弃疾是南宋将领,同时也是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出生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他的祖父辛赞经历过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但因为一些原因辛赞并未南下,而是生活在了晋国,但他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抗争。
祖父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因此辛弃疾自小也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二年,22岁的辛弃疾率领了50名骑兵夜袭了5万人的金军大营,后将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了南宋,辛弃疾也是名噪一时。
但辛弃疾在南宋的仕途走得便不顺,他曾向南宋朝廷提过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也希望血战沙场,但朝廷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也只是让辛弃疾担任了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受到弹劾,官职被罢,因此回到了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淳熙十五年冬,他的友人陈亮专程过来拜访辛弃疾,两人畅所欲言,遥想当年,志气尚在。
陈亮和辛弃疾也都是豪迈之人,积极主张抗战,但却连连遭受打压,即使身有百般才能,一心想要报国图志,可却只能拿起笔杆子。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便是在这时候写的,原文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就将读者带入了辛弃疾当年的戎马仕途,那时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豪情万丈,让读者都能想象得出他的英姿飒爽,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辛弃疾的那种没有机会实现自己壮志的遗憾,头上的青丝已然变成了白发。
读者的脑中瞬间能想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望着边关的方向,发出了一声叹息。
现今辛弃疾的词还存着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多是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奈何此时的他已是重病在床,临终前辛弃疾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很多学生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时,也有不少的感触,会自然而然的想象辛弃疾的处境,但近年却有家长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教科书,只因里面7字,即“了却君王天下事”。
家长认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愚忠,带给了孩子不好的价值观。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非常腐朽,对金国卑躬屈膝,毫无志气,又何必效忠这样的昏君?因此家长建议把《破阵子》移出课本,你觉得有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