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允炆手握精兵百万,朱棣只有北平三郡,为何朱允炆还会被打败?

朱允炆手握精兵百万,朱棣只有北平三郡,为何朱允炆还会被打败?

文章字数4416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402年,在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后,南京皇宫内燃起大火,昔日的皇帝朱允炆也就此不知所踪。尽管朱允炆的失踪成为了朱棣日后的一块心病,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战争终究还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了。因此许多人感到疑惑,朱棣所拥有的不过是“北平三郡”而已,势力甚至不如当年的安禄山,更何况明朝的藩王也大多支持朱允炆。朱允炆手握百万大军,又有着中央朝廷的名分,为什么会被朱棣打败呢?这还要从1392年说起。

朱允炆原本不是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此前大明的太子一直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而朱标的继承人原本应该是其嫡长子朱雄英。然而不幸的是朱雄英和朱标先后去世,大明帝国的担子就这么落到了朱标的次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身上。

其实朱元璋有不少贤明的儿子,朱棣只是其中之一,但可能是出于对朱标的偏爱和怀念,同时也是因为朱允炆确实十分孝顺,朱元璋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1392年,在朱标去世几个月后,朱允炆就被立为皇太孙,确立了其继承人的地位。

此时朱允炆不过15岁,朱元璋知道很多人可能会不服这个皇太孙,因此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元璋以一个案件为借口,在朝堂内展开了大规模清洗,这就是“洪武四大案”中的最后一案——蓝玉案。

朱元璋认定蓝玉谋反,并对其亲朋好友广加株连,最后仅仅被杀的人都有一万五千多人,而被流放和处以各种刑罚的更是不计其数。明朝初期的功勋旧臣几乎被诛杀殆尽,仅有能力相对这些名将而言较为平庸的耿炳文等人幸存。朱元璋自以为把这些人一扫而空,朝堂就能稳定了,朱允炆就能稳坐皇位了。

朱元璋虽然对文武大臣疑虑重重,但却对皇亲国戚十分信任,经常对他们大加封赏。朱元璋构建了一套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自以为靠着权力、礼法和亲情组成的宗藩体系就足以确保人人各居其位,万事无忧。然而实际上朱元璋是又一次犯了当年刘邦的错误,明代的宗藩体系在朱元璋这个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去世后迅速崩坏,速度甚至比西汉还要快。

朱允炆尽管年少,但他聪敏好学,又在朱元璋的扶持下接触了不少政事。因此早在朱元璋去世前,他就对将来藩王可能不服从中央的情况有所预感。朱元璋在靠着“蓝玉案”清洗朝堂后,曾得意地对朱允炆说:“你看,朝堂里那些可能挑事的人我都给你处理完了,边疆又有你的叔叔们镇守,帮着你抵抗胡虏,你可以安心做皇帝了。”

朱允炆却很忧虑:“胡虏如果不安分,可以让叔叔们去抵御。可如果叔叔们不安分,谁又能去抵御呢?”

一向深谋远虑的朱元璋也沉默了。他虽然怀疑朝臣,但对于自己的儿子们向来十分信任,很少会考虑他们是否会造孙子反的问题。面对朱允炆的问题,他一时竟然无法回答,而是反问朱允炆说:“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朱允炆有些无奈,我要是知道怎么办,还用得着问你吗?但朱元璋问话了,他也不能不回答,便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标准答复:“先用道德让他们服从,再用礼法去制约他们,还不行的话就削他们的领地,再不行的话就剥夺他们的特权。如果还是不起作用,就只能出兵讨伐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一向严苛的他也对这个标准答案表示了认可:“也只能这么办了。”

确实,朱允炆的这个答复从流程上看是无可指责的,但是细想的话就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让藩王服从,消解他们的反叛之心?如何震慑藩王,让他们不敢反叛?出兵讨伐该怎么讨伐,失利了怎么办?朱允炆的回答只是一个流程,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朱元璋也并不愿对自己的儿子们下手,这就为之后埋下了祸根。

当然,朱允炆可能也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只不过史书没记下来。但是从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一旦事情进入“举兵伐之”这一阶段,朱允炆就陷入进退失据,犹豫不决的局面了,可见对此他确实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可以说,君主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谋臣有也可以啊!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朱允炆身边都是怎样的谋臣。

朱允炆身边最信任的文臣主要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位,都是他爷爷朱元璋在去世前留给他的。可能朱元璋觉得自己马上打天下,身边武将太多,因此想着留给孙子一批文臣,让他能以文治国,休养生息。但是这三位的实际能力如何呢?

齐泰,担任兵部尚书,算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及早指出了朱棣的不臣之心,希望朱允炆能优先对付朱棣,把叛乱消灭在萌芽之中。但另一方面,齐泰在为人和政策上又较为死板,同时不懂军事,识人不明,寄希望于靠朱棣的旧部张信来逮捕朱棣,然而张信转头就投靠了朱棣。

方孝孺,三人里最有名的一位,文采出众,又十分孝顺,朱元璋让他辅佐朱允炆。事实证明,方孝孺在忠诚和道德方面无可指摘,也确实为朱允炆尽忠到了最后一刻。但是,在能力方面,尤其是军事谋略方面,方孝孺就有些“纸上谈兵”的意思了。他总是寄希望于能够“感化”朱棣,又曾经多次作出错误的军事部署。而到了朱棣兵临南京的时候,方孝孺又全力阻止朱允炆迁都再战,提出天子就应该死守都城,等待援军。即便不能成功,那也是“殉国”了,结果使得朱允炆错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黄子澄,三人中最受朱允炆信任的一位,然而此人在谋略上可以说是最差的。如果说齐泰和方孝孺还有一点基本的军事常识,只不过缺乏实战经验的话,那黄子澄真的是只知礼法,而不知谋略了。黄子澄在削藩态度上很强硬,但在具体的削藩策略上却又左右摇摆。齐泰提出“擒贼先擒王”,应该先消灭野心最大,能量最强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却竭力反对,指出应该先削除燕王的羽翼。最终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先对周、齐、湘、代、岷诸王动手,结果使得藩王们心灰意冷,而朱棣也有了防备。

到了1399年,朱元璋忌日前夕,朱棣突然病了,而且很严重。为什么朱棣偏偏在这个时候病了呢?因为按照明朝礼制,朱元璋忌日,朱棣这个当儿子的应该亲自前往祭奠,然而朱棣因为之前的削藩事件,已经有了防备,根本不敢去南京。便假装生病,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代替他前往祭奠。齐泰立即劝朱允炆把这三个人扣下来,作为人质,魏国公徐辉祖也表示,这三个人都是他看着长大的,能力非凡,决不能放他们回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黄子澄却劝朱允炆说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他们放回去以麻痹朱棣。这一逻辑实在可笑,朝廷明摆着已经要削藩了,朱棣自己不敢来就是不信任朝廷的表现,还有什么麻痹的必要呢?以朱棣的智商可能相信吗?然而朱允炆真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放走了这三人,之后他将为这一决定而后悔不已。

几个月后,朱棣果然造反。朱允炆本想靠张信来逮捕朱棣,却信错了人,张信转头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朱棣,朱棣知道自己已经退无可退了。他本就不服朱元璋当初对继承人选的决定,明明自己雄才大略,又立下大功,让大哥朱标继承皇位,他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朱允炆这么一个“黄口小儿”也骑在了他的头上,就让朱棣十分愤怒:凭什么?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不能继承皇位?如今朱允炆试图削藩,又派人来逮捕他,这就使得朱棣只能放手一搏,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开始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可以说,无论朝廷是从一开始就果断出击,拿下朱棣,还是采取怀柔政策,宽容朱棣,逐渐消除他的不满,结果都比现在要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藩王造反”这件事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过,危险系数极高,而且以朱棣的实力也确实难以与朝廷抗衡。朱棣或许不满,或许野心勃勃,但还不敢无端对抗朝廷,就算朱棣真的铁了心要造反,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率也将大大降低,愿意追随朱棣的人不会有多少。

然而朝廷却是左右摇摆,既没有消除朱棣造反的野心,也没有剥夺其造反的能力,却又不断对朱棣进行逼迫,最终使得他不得不铤而走险,最终占据了部分“道义”名分,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这导致朝廷从一开始就输了一招,而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对此显然是有责任的,当然最终作出决策的朱允炆同样也难辞其咎。

当然,毕竟朝廷还掌握着全国的大多数资源,而辽王、宁王和晋王等朱棣周边的藩王依然忠于朝廷,燕王朱棣尽管在战争之初节节胜利,但也不过是控制了北平、保定、永平等地而已,根本无法和朱允炆对抗。朱允炆如果真的要以消灭朱棣为目标,只需要采取封锁策略,逐步蚕食朱棣的地盘就足够了。朱棣出击任何一点,其他几个方向的明军就可以直接攻击其老巢,若是不出击,就只能坐以待毙。

然而,朱允炆一开始就没有把朱棣放在眼里,寄希望于迅速消灭朱棣。但此时问题来了,朱棣由于常年征战,身边聚集了一大群良将,比如朱能、张玉、丘福、陈亨等人,而朱允炆这边呢?当初的开国名将已经几乎被朱元璋一扫而空了,只剩下了善于防御的耿炳文等人。而朱允炆偏偏命令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去主动进攻,结果被朱棣击败。

但即便如此,朝廷依然占据着上风,然而朱允炆随后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又作出了一个更错误的决策——任命纨绔子弟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并命令他率领五十万大军主动进攻,要一举打垮朱棣。结果可想而知,李景隆一败涂地。即便如此,朱允炆依然没有撤换李景隆,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李景隆将这支主力大军丢得一干二净。然而即便是这么一个将领,朱允炆却没有对他作出什么有力的惩罚,后来甚至还让他“戴罪立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但是朝廷这边真的就没有良将了吗?其实也不是。虽然开国功臣已经几乎凋零殆尽,但朱允炆一方又涌现出了不少后起之秀。比如盛庸、铁弦、平安、徐辉祖等人,但朱允炆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兵权。尤其是徐辉祖,因为与朱棣的亲戚关系,反而遭到了朱允炆的猜忌,导致这名帅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

虽然朝廷的决策出现了这么多失误,但最先撑不住的反而是朱棣。朱棣的形势根本不适合打持久战,到了1402年,朱棣还是撑不住了,他孤注一掷,主动向南发起突击。他不再理会沿途的各大城市和据点,目标只有一个——都城南京。朱允炆面对朱棣的突袭猝不及防,又未能及时安排江淮防线。结果孤军深入的朱棣竟然真的渡过了长江,打到了南京城下。

而到了此时,朱允炆和方孝孺又犯下了最后一个错误。有人向朱允炆指出朱棣不过是孤军深入,朝廷应当迁都再战,朱棣只能被困死在南京。然而朱允炆却在方孝孺的建议下死守南京,把自己变成了孤军,错过了最后一个翻盘的机会。也许方孝孺认为南京城墙坚固,物资充足,足以一战。但迂腐的方孝孺不会想到,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此前朱允炆任命李景隆“戴罪立功”负责南京城防,然而无耻的李景隆直接向朱棣打开了城门。南京陷落,此后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不知所踪。而方孝孺则因为痛骂朱棣,受到了“灭十族”的命运。

靖难之役就这么结束了,综上所述,朱允炆本来拥有着极大的优势和许多取胜的手段,却因为一系列的错误而坐失良机,并由于最后一个重大的错误而直接丢掉了皇位。朱允炆的失败固然可惜,但在这场惨烈内战中无数蒙难的百姓则更为可惜,这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当初朱允炆早早下手除掉了朱棣,又或着当初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指定了朱棣为继承人。历史的走向,恐怕将会完全不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能力,解决方案,齐泰,朱元璋,北平,皇帝,儿子,朱允炆,孙子,朱棣,知识科普,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朱棣,方孝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能力,解决方案,齐泰,朱元璋,北平,皇帝,儿子,朱允炆,孙子,朱棣,知识科普,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朱棣,方孝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能力,解决方案,齐泰,朱元璋,北平,皇帝,儿子,朱允炆,孙子,朱棣,知识科普,朱元璋,黄子澄,朱允炆,朱棣,方孝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