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继位永远也离不开“烛光斧影”和“金匮之盟”这两个话题。前者是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而后者则是为了佐证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
“烛光斧影”与“金匮之盟”
《宋史纪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至二十日凌晨,年仅50岁(虚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得了大病,急召晋王赵光义进宫前去议事。因为事关重大,宋太祖赵匡胤下旨让左右回避。
赵匡胤与赵光义商议完事情后,两人在皇宫里一起进餐,有人在外面看到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的举动。而宋太祖赵匡胤则柱斧戳地,并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
当晚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赶紧让内侍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前来。但王继恩却去叫来了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的到来让宋皇后大吃一惊,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不得不承认赵光义身为继承人的事实。
既然无法改变事实,宋皇后只能放下身段去哀求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不管赵光义当时心里是如何想的,但一些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因此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根据《宋史》中的《杜太后传》记载:“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就召集赵氏兄弟以及宰相赵普前来商议后事。
杜太后以后周以幼儿统治天下才有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例,命令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要让其弟赵光义登基继位,之后传给廷美,再而后由廷美复传给德昭。并让赵普在床前写成誓书,藏在金匮中让人小心掌管。
赵光义登基即位后是如何对待大哥妻儿的?
宋太祖赵匡胤前后有三位皇后以及四个儿子,在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时,前两任皇后已逝世再加上长子和第三子夭折,当时就剩下孝章皇后以及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
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任皇后在963年去世之后,他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公元967年,宋氏随母亲到京城来贺春节。当时年仅16岁的宋氏就似一朵出水的芙蓉花。
当43岁的赵匡胤碰到这个比他小25岁的美人时,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第二年二月,赵匡胤正式将宋氏纳入宫中,之后并将年仅17岁的她封为皇后,两人婚后非常恩爱,但可惜宋皇后膝下无一子。
赵匡胤与原配所生的儿子赵德昭比宋皇后还要大1岁,虽然名义上是其“母亲”,但为了避免尴尬,宋皇后刻意与赵德昭保持距离,而她与小7岁的赵德芳似乎要更加亲近些。
宋太祖暴毙后,赵光义继承大统,对外称呼宋皇后为“开宝皇后”,第二年就让她移居西宫,10年后又让其移居东宫。宋太宗赵光义在哥哥死后几乎没有对宋皇后有过关照,一直到她死后还没有以皇后之礼给其下葬。
公元995年4月,宋皇后去世。宋太宗不但不给皇嫂成服,同时也没有下令让群臣前来给她吊丧,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宋太宗并没有让宋皇后与太祖合葬在一起,这些完全不符合宋氏身为一个前朝皇后所应享有的礼仪。因此,后世有些史家认为这是宋太宗的薄情之举。
宋太祖次子赵德昭是个性格沉稳之人。按照惯例,皇子一出阁就会被封为王,但赵匡胤这个马上皇帝却认为赵德昭年幼应该慢慢进封为王,因此在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一直都没有被封为王。
赵光义继位后,才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虽然说宋太宗曾诏令让他与齐王赵廷美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但“郡王”的封号却是要低于“亲王”级别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太宗对赵德昭并没有以皇储的身份来培养。
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亲征北汉,在一次攻打幽州时出了一个乱子,当时宋太宗不知道身在何处,这对于宋军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当时有一些将领劝说赵德昭效仿太祖登基称帝,但遭到赵德昭的拒绝。宋太宗事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很是不高兴。
公元979年,因为北伐不利,宋太宗在回到京师后,很久都没有给前线作战的功臣行赏。上朝时,赵德昭就跟宋太宗说了此事,但宋太宗却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行赏之论跟前面的“黄袍加身”之事让赵德昭身心俱疲,同时也让他担心太宗会对他不利,为了家人的身家性命,赵德昭在退朝后选择了自刎,可怜他在30岁不到就因为“政治”而亡。
宋太祖四子赵德芳比他的二哥更加被宋太宗无视。赵匡胤驾崩时他才17岁,刚刚出阁的他也是没有被封王。赵光义继位后简直就是无视他哥哥的这个儿子,一直到公元981年3月赵德芳去世时也没有封王,死后才被追封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
《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寝疾在古代是指卧床的意思,也就是说赵德芳是死在床上的,也许他是得了严重的疾病长期卧床而亡,又或许他是被人暗算死于梦中。
结束语:
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赵光义继位后这就注定了赵匡胤一脉之后的艰辛。就连赵匡胤的皇后都没有得到赵光义的尊重,更何况是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两个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死得不明不白这也成为了后世人说赵光义是个薄情之人的原因之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北宋除了赵匡胤,其他的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相承,而得了南宋,除了宋高宗之外,其他皇帝都是赵匡胤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