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87期)
宋朝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软弱挨打的可怜样子,但是事实上到底怎样,其实史书给予了比较详细客观的答案,只是很少有人去仔细审视史载的细节,反而喜欢被演义甚至各种流传的说法所迷惑。今天我们暂且不论宋朝的真实情况,我们来看一下宋朝时的2个县,这2个县非常独特,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们的福利极其好,大宋和大辽两个大国都不敢得罪,那么这2个县是什么县?在什么地方呢?究竟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两个大国都不敢得罪以至于移民都蜂拥而至呢?
这两个县一个叫容城县,一个叫归义县,它们能够得到如此待遇,都有赖于地理优势。它们处于宋朝和辽国之间的边境地带。那么都奇怪了,一般来看,两国之间的边境地带都是最容易受到战争冲击,或者说最易受到战乱之苦之地,为何这两个县不但没有受到战乱之苦,或两国士兵的双向侵略,反受到格外的优待呢?
这主要跟宋朝和辽国的方略有关,不过若追溯源头,倒是要追到五代时期,因为五代时战乱频仍,王朝更替的速度也特别快,导致了割据势力和政权纷纷并立于世,当时后晋给辽国割让燕云地区的时候,这容城县和归义县就在其中。到了后周时,军事势力强大了,就把容城县的南部和归义县的南部都给收了回来,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雄州,以管理这两个县。赵家夺取天下建立宋朝后,这一问题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是赵宋没有更改,而是继续实施旧策,也以雄州统管容城县和归义县作为和辽国对峙的方式。
既然宋朝如此作为,那么辽国方面自然也不示弱,照着宋朝的做,他们在拒马河的北边,即容城县和归义县的另外一部分,也设立容城和归义。这样以来,在拒马河的两边就出现了2个容城县和2个归义县。
辽国对拒马河北岸的容城县和归义县有实际控制权,而宋朝对拒马河南岸的容城县和归义县具有实际控制权。但是对外喊的时候,双方都对容城县和归义县的老百姓说他们才是全部容城县和归义县的统治者。
这样以来,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一时间反而变得非常吃香,因为两国都在争取此地的民心。这就有意思了,有史学家说宋朝的这两个县就像我们今天国际上常说的“共管地”,比如欧洲的雉岛,属于法国和西班牙共同管理的地方;再比如摩泽尔河区域,则属于德国和卢森堡的共管地。
那么宋朝和辽国是如何在这块共管地上展开没有硝烟的战争呢?话说当时的宋辽形势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大宋朝一直渴望北伐收复燕云故土,而大辽则想通过南征抢得雄州失地。但是最后双方打了很多年,互有胜负,结果还是僵持,最后在公元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非常重要,无论对于大宋还是对于大辽。
澶渊之盟的主要焦点,就是以拒马河为界限,拒马河之北属于大辽,拒马河之南则属于大宋。因此以来,拒马河两边的地区便成了缓冲区。那么处于这块缓冲区的老百姓生活到底怎么样?根据史载来看,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被称为“两属户”,即同时要向大宋和大辽纳税,同时要为两国服差役。后来,宋朝方面还对自己管辖内的容城县、归义县老百姓做出更为苛刻的限制,比如禁止和辽人通婚,比如不准私自离开本州界。大辽方面也有限制,跟宋大同小异。
既然如此,为何还说这两个地方吃香呢?那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想象欺骗了,因为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纳双份税,还限制自由,肯定生活很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谓的税,其实都是象征性的税,叫“马椿火牛草”。另外如果一旦遇上荒年,或者稍微守城不好的年景,这“两属地”的老百姓几乎就发了,为何?因为宋朝和辽国都要为了体现自己的意志和争取这两地老百姓的民心,都纷纷拨出巨额的物资进行救助,以体现自己的大国之恩。比如宋徽宗时,一年雄州发生灾荒,老百姓不仅要求免税,宋朝还赶紧给予了大量的物资救助。再比如在公元1076年,雄州老百姓要求军粮二三万石,宋朝政府不仅立即答应了要求,直接拨给3万石,还把很多物资减价甚至半价卖给容城县和归义县的全体老百姓。
而与此同时,辽国方面也宣布赈济“两属户”,宋朝方面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向当地官府下达命令,密切关注辽国的举动,绝对不能在物资赈济上输掉而因此失去了民心。但是到了第二年,就是公元1077年,辽国果然采取了行动,辽国宣布向两属地58村的首领和154户给予官吏赈贷。宋朝方面的雄州政府一看赶紧报告朝廷,朝廷立即就给予了回复和批示,免除所有雄州地区两属户的赋税,同时向他们赈济大米大豆等粮食物资。
这种情况很有意思,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比如到后期还有更神奇的事例,比如辽国方面要在自己控制内的容城县和归义县实行征兵,辽国内的容城县和归义县老百姓极其不满,不堪其苦,于是纷纷弃家投奔雄州,据史载最多一次人数高达2万。雄州方面一看,立即拨粮米进行安顿,同时还写信谴责辽国方面的容城县和归义县管理者。从这起事件之后,辽国方面再也不敢让“两属户”服兵役了。
容城县和归义县这两地的居民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主要得益于宋朝和辽国双方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因此使得这两地百姓虽为“两属户”,却福利极好,许多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看到后,大量移民蜂拥而至,这两地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关于宋朝这个“两属地”之事,在历史上也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