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高炽:被父亲朱棣讨厌,被兄弟陷害;仁者无敌,却得万民敬仰

朱高炽:被父亲朱棣讨厌,被兄弟陷害;仁者无敌,却得万民敬仰

电视剧《山河月明》,朱元璋看着远去的朱高炽,一个眼神就概括了朱元璋内心对高炽的喜爱、欣赏、甚至还想着宠溺了!甚至有些后悔选择允炆了!

从这段时间朱高炽处理政务和与大臣相处期间,在高炽的身上老朱看到了朱标太子的影子,有仁爱,有学问,说话稳重,思维清晰,文章也写得不错,文笔也很好,举手投足妥妥的皇家子孙的范儿,把老朱高兴坏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老朱目送高炽离去的背影那个眼神,从欢喜到舍不得,低头的又带着忧伤,老朱似乎后悔选择允炆了,觉得朱允炆和朱高炽一比,差太多了!大明需要一位仁爱之君,高炽不就是吗?内心有些后悔了!

不平凡的成长经历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这就意味着徐达之女徐氏将来必然为燕王妃,果然,到了洪武九年(1377年),朱元璋册封徐氏为燕王妃,正式为二人完婚,这一年,朱棣年仅16岁。

两年后,徐氏为朱棣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让朱棣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亲的美妙,电视剧中由于徐妙云长途跋涉救丈夫,生病孩子落下了病根,看起来孩子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的父亲是燕王朱棣,爷爷是朱元璋,奶奶是马皇后,外公是魏国公徐达。放眼整个大明朝,他的前途都不可限量。朱元璋对这个孙子也比较重视,亲自为其取名为朱高炽,如果朱标没死,朱棣是藩王,他也是一位太平王爷,然而历史是诡异的。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但只有三个嫡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

朱棣还在做燕王的时候,朱高煦曾和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朱高炽勤奋好学,而朱高煦则不喜欢读书,而且生性狡诈,心狠手辣,刚愎自用,常常跟晋王府王子朱济熿和周王府王子朱有爋一起干些言行轻佻的事情,因此朱元璋非常不喜欢他。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诏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并将其留在身边亲自教导,还刻意培养他的政治才能,这件事后来对朱棣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程度上来说确保了朱高炽顺利登上皇位。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高煦曾跟随哥哥朱高炽到南京奔丧,朱高炽表现得十分悲痛,一直在朱元璋灵柩前祭拜,而朱高煦则游手好闲,还在南京街上惹是生非,还偷走了舅舅徐辉祖(徐达之子)得宝马,遭到了他的舅舅徐辉祖的训斥。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世子兄弟,皆魏国公徐辉祖甥,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徐辉祖的意思是说: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十分凶悍,而且此人“不忠”、“叛父”,如果不杀他,将来必为大患。

有朱高煦这样的兄弟,朱高炽注定将来的路不好走。

靖难建功

建文元年,建文帝削藩日紧,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出征那天,带着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一起出发,留下朱高炽镇守北京老巢。不料,李景隆趁朱棣不在,率领50万大军直扑北京,当时朱高炽麾下仅有5万兵马,以一敌十,何其难也?但朱高炽没有弃城而逃。

朱高炽趁着天寒地冻,连夜派人往城墙上浇水,水落成冰,当李景隆来到北京城下时,面对着滑溜溜的“琉璃”城墙,竟然毫无办法。

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然居弱势的朱高炽反而数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南军惊慌自杀,李景隆等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立储争端

朱棣更为偏爱他的次子和第三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受到朱高煦收买的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朱高煦很会搬弄是非,说朱高炽和朱允炆关系特别好。

朱棣对朱高炽的怀疑引起了朝廷内方孝孺的注意,于是其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之位,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

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在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

朱高煦虽然品行不端,但他有一点跟朱棣很像,那就是善于骑射,颇有军事才能。

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朱高炽以燕王世子的身份坐镇北平,而朱高煦则以高阳郡王的身份跟随朱棣出征,他常常作为先锋出战,立下汗马功劳。

建文二年,在白沟河战役中,朱高煦一马当先,斩杀了朝廷军南军都督瞿能父子;不久后,朱棣在东昌败于朝廷军,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朱棣本人也深陷重围,但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将朱棣给救了出来。

建文四年,朱棣又在浦子口败于朝廷军,这时朱高煦又率军赶到,朱棣对他说,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快撑不住了,幸好你来了,你当奋勇作战!朱高煦于是率军出击,最终击败朝廷军,再次将朱棣给解救出来了。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朱棣称帝之后,有感于朱高煦多次解救自己,还屡次让战局转败为胜,就觉得他跟自己非常像,于是有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这时,朱棣抚摸着次子朱高煦的肩膀说:

“勉之!世子多疾。”(出自《明通鉴·卷十三》)

并且,由于朱高煦久在军中,军中功勋将领淇国公丘福和驸马永春侯王宁等人跟他的关系特别好,都支持他当太子,朱棣的心意就更加坚决了。

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父亲挑选的学者的指导。他们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他们都培植了与他的友谊,并在他登基后担任了重要的行政职务。

最终,以解缙为首的一帮大臣对朱棣说:首先,朱高炽仁孝,又是太祖所立,不能轻易废除;再者,自古都是立嫡立长,这个原则不能变;最后,朱高煦虽然功劳大,但经常干一些非法乱纪的事情,其品行不足以成为太子。

朱棣听完这些话,就开始有些忧虑,解缙就又对他说,好圣孙朱瞻基不是您最喜欢的孙子吗,若立朱高炽为太子,可保大明三世无忧!

朱棣这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不久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立朱高煦为汉王,立朱高燧为赵王。

监国理政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明成祖认为:“统御之初,己升北平为北京,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省方维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

随后其与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北上,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助监国。

初次监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为了确保及时了解灾变情况和开展赈灾计划,朱高炽先委任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命他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

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即免除扬州、淮安、风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由此可见朱高炽将赈灾大计作为重中之重,具备仁君的素质。

随后于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至七月,明成祖第一次亲征蒙古。十一月,朱棣返回京师,太子监国期结束。 此次监国时间为一年又十个月。朱棣在第一次命太子监国前,召集金忠、蹇义、黄淮、杨士奇等四人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辅导监国,若唐太宗简辅监国必付房玄龄等。汝宜识朕此意,敬恭无怠。”确保这些大臣能够纠正朱高炽施政中的错误,保证正常的政治秩序得以施行。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因此,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原来的老师及最亲密的顾问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并有兼职。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

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代统治者之下的不能负责的谘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对朱高炽大力取消他父亲的不得人心的计划和在全帝国建立正规的文官政府的行动来说,这种集体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棣第三次巡幸北京,命朱高炽监国, 命尚书蹇义、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皇太子监国。由于北京宫殿基本修缮完毕,因此明成祖抵达北京后遂再未返回南京,并决定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起改北京为京师。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至十一月,明成祖第四次亲征漠北之战。命杨士奇等人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至七月,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七月,朱棣去世于榆木川。出发前命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

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于皇太子朱高炽,同时赐朱高炽玉押曰“人主中正”。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此吋稳住局势是朱高炽的首要任务。

朱高炽受命后,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首先,立即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同时又与礼部尚书吕震“议丧礼”。由于朱棣北征,故军队精锐具随其行,而驻扎在京师的兵士多老弱。

为了保卫京师安全,朱高炽又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这是充实京师军队,稳住内部局面的必然举措。同时,再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最后,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同议合行典礼”。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方公开发丧。

明仁宗时期重臣夏原吉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他采纳夏原吉的建议,与民休息,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明成祖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登基之后,朱高炽回顾多年来的艰辛生活,对曾经支持过自己的文官集团大加封赏,某次退朝之后,他拉着杨士奇、杨溥的手痛哭失声,这是作为皇帝对臣子最高的信任了,对于曾经一再陷害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在他登基之后也并未翻旧账,不仅增加了朱高煦的亲王俸禄,而且对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多有封赏,然而可惜的是朱高煦始终对这个哥哥没有任何好感,从未向朱高炽认过错。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却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

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猝然去世

朱高炽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度过的,他几乎长期处于朱棣的打击和压抑之下。为了保住自已的太子地位,高炽仍不得不韬光养晦,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克制。

死前三天,朱高炽还在“日理万机”,他从“不豫”到“崩于钦安殿”,不过两天时间,毫无疑问,这是暴死。明人黄景日方亦早指出,仁宗“实无疾骤崩”。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兄弟,父亲,万民,朱元璋,李景隆,北平,朱棣,北京,老朱,故事传记,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杨士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兄弟,父亲,万民,朱元璋,李景隆,北平,朱棣,北京,老朱,故事传记,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杨士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兄弟,父亲,万民,朱元璋,李景隆,北平,朱棣,北京,老朱,故事传记,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杨士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