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说明朝的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日益显露?

为何说明朝的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日益显露?

引言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散发着生机和活力,为古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发挥了极其大的作用。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发展的更加极致,明朝前期的科举制度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于程序化的考试标准,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明朝八股文

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明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用的教材仅限于《四书》《五经》,这一硬性规定,导致当时的文学和实务等方面的知识被忽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程朱理学处于一个极其高的地位。

明朝前期考试所书写的格式没有标准要求,这是元朝留下来的考试制度,明初继续延用。到了明朝成化之后,考试的格式出现了标准化,即为八股文。

八股文有一套具体的模板,都是一些前人留下的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虽说依照这种考试的标准格式可以让整个考试更加的规范,但是由于这种标准化的格式让学生的思维都变得非常的固定,死板。

明朝考试监督现场

考生们都是套用一些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答卷,没有自己的见解。当时在整个考生群体中都弥漫着一股不良的风气。

明朝时期的考试时间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的考试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这有利于考生们做好时间的规划进行复习。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说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朝这一时期,对于考试作弊的现象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为的是能够更加公平的选拔出人才。为了防止学生们作弊,在考生入场前会进行全身的搜查,考官要暂且回避,为了防止作弊,还规定考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答卷。

明朝考试教材四书五经

二、明朝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程朱理学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当时封建阶级的统治。由于考试的教材十分的固定,导致当时的考生目光变得越来越狭窄,整个人充斥着一股颓丧,行尸走肉般的气息,不再具有以往的活力。

可以说当时的封建政权达到顶峰,但是社会的文化因子,却变得固定没有流动性。明朝的八股文考试模式也更加促进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考生能为了获取入官的资格,长时间进行固定且死板的考试训练。

那些四书五经的思想就潜移默化的深入了他们的骨髓当中,并且这种儒家思想还会经由他们之手影响到下一代。

古代科举考试放榜现场

由于思想的固定,考生们考试的目标也变得过于追求功利,人们把学习儒家的思想变成自己步入官途的快捷途径,没有去深入理解和实践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没有学习到儒学思想的批判精神。

当时所有考生的考试教材都固定,所有考生学习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即使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人也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梦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古代考试现场

当时的一些岗位需要责任心,细心而且行政能力强的人才,而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中,很少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人。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胜任岗位,为国家效力的人也少之又少。

明明是为了选拔人才才实行的一系列科举制度,如今却反过来限制了真正的人才。当时的岗位需求和考生本人综合素质不符,所选与所需不对等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步入官途的官员

结语

明朝时期的统治者以思想禁锢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封建王朝,殊不知这种思想的固态,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流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从明朝考生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可以见得,一旦思想变的固定,人们的目光就会变的狭窄,局限在追功逐利的心态。

学习的初心我们应该要一直保持,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心态去学习,可以获得更加宽阔的眼界和更加有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儒林外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八股文,进行,社会,考试,明朝,标准,考生,时期,人才,思想,消息资讯,八股文,科举,明朝,考生,思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八股文,进行,社会,考试,明朝,标准,考生,时期,人才,思想,消息资讯,八股文,科举,明朝,考生,思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八股文,进行,社会,考试,明朝,标准,考生,时期,人才,思想,消息资讯,八股文,科举,明朝,考生,思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