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官员的官服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官帽的式样自然也随之变革。
唐朝的时候,帝王与官员的礼服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了,在官帽的级别划分上极为严格,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管理体系。
历史起源:
从“冠冕堂皇”一词可以看出,古时并没有帽子一说,而是把帽子称之为“冠”和“冕”。冠是寻常百姓戴的帽子,而冕则是有官职的人才能戴的帽子,如果平民百姓佩戴冕的话,将会引来杀头之罪。
皇帝的帽子式样:
据史料记载,唐朝皇帝的官帽就有六冕之说,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但皇帝平时日常主戴冠,即通天冠和翼善冠两种冠。 贞观八年,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一般在元日、冬至等特殊时节,皇帝上殿听政时戴。
公元713年~741年时,唐玄宗将自己的服饰改为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官帽也对应发生变化,且每个冠冕的使用场合也不同。其中大裘冕是他祭祀天地时戴的礼帽。大裘冕外面全黑,里面浅红,冕两边对着双耳还悬着黄绵,以示帝王的威仪。
衮冕是皇帝登位、纳后、祭庙、遣将、征还、元日受朝贺、林轩册拜王公时才佩戴的官帽。衮冕外表面垂12旒白珠,用大红丝组带为缨。而通天冠常适用于皇帝的日常,因形似卷云,也被称着“卷云冠”,它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戴的礼帽,质地精良,帽子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博山,异黑介帻承冠。
官员的帽子式样:
作为皇帝的臣子,由于品级不一样,官服更有所区别,唐朝官员的帽子是通天冠、进贤冠之类的样式。这种帽子的上方插着簪子,下方有个横边的簪钮,当时,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根据品级不同,采用不同的冠梁数目,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
这种式样的帽子,专业叫法是幞头 ,本是沿用南北朝时期的官帽风格,也就是裹头发的头巾,幞头的原始样子是折叠四个角,方便裹头发,一般幞头的脚多下垂,且有弧度。由于当时做幞头的材质是一种青黑色的沙罗软布,此布也被称为“乌纱”,于是就有了“乌纱帽”一说。
从初唐到晚唐,幞头的造型也随着社会的审美流行趋势,不断地调整着。初唐时,幞头较为平和软,中唐时,流行高冠峨髻,人们喜欢在头巾内部垫撑硬质物体让中间凸起。晚唐时,幞头已逐渐成为帽的固定样式了,不仅挺括,还美观。
价值意义:
乌纱帽本义是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后来用来比喻官位,从此,成为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除此之外,唐朝有关帽子的礼服制服,还有一条规定,就是高等级官员可以穿戴低等级的官服,但是反过来却不行,这也体现了当时服饰,代表的等级制服是非常严格的,唐朝时,皇帝就有佩戴大臣着装的乌纱帽的习惯。这就是唐朝皇帝和官员们在服饰上的区别,它不仅透露着身份,还表现了一定的美学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