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六公爵,即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这六位公爵都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予世袭罔替的权力,可父传子,子传子……与朱家皇族永享富贵。
然而,六公爵真正做到“善始善终”,与明朝同兴,与明朝同亡的,只要一位公爵,那就是魏国公一脉。
韩国公一脉,因第一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爵除,仅传一世,即李善长;郑国公一脉,因第二代常升牵扯“蓝玉案”,爵除,仅传一世二代,即常茂、常升;曹国公一脉,因第二代李景隆被朝臣接连弹劾,言其有谋反之嫌,被朱棣下令夺爵,仅传二世,即李文忠、李景隆;
宋国公一脉,因第一代冯胜牵扯“蓝玉案”,爵除,仅传一世,即冯胜;卫国公一脉,因第二代邓镇牵扯“胡惟庸案”,爵除,仅传二世,即邓愈、邓镇。
六公爵,韩国公、郑国公、曹国公、宋国公、卫国公等五公爵,其皆因牵扯进皇家最忌讳的谋反案中,相继被夺爵。唯独魏国公一脉,从洪武到崇祯,其传承从未断绝,共传十世十一代,直至明亡。
为何开国六公爵,仅有魏国公徐达一脉能善始善终,这之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其一、魏国公一脉是六公爵中身份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也是明朝外臣地位最高的存在。魏国公一脉开国公爵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徐达在洪武朝那绝对是第一宠臣,所受皇恩天下无人可及,朱元璋曾说:“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可见徐达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与恩宠。
徐达死后,朱元璋更是亲至葬礼以示悲疡,追封他为中山王,位次“开国六王”之首,并赐三世(曾祖父、祖父、父)皆王爵。正是因为朱元璋对徐达的绝对信任和恩宠,魏国公一脉得以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幸存,保住世袭爵位。
到了朱棣一朝,魏国公一脉地位则更为显赫,朱棣皇后就是徐达长女徐氏,而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朱棣仅存三子皆是徐皇后所生,也就是说皇后、储君和当朝仅有的二位皇子藩王皆留着魏国公徐达的血脉。
朱棣是徐达女婿,徐皇后是徐达长女,储君朱高炽是徐达外孙,皇太孙朱瞻基是徐达曾外孙。这等何等的高贵,自朱高炽之后,明朝历代皇帝皆流有魏国公徐达的血脉,你说魏国公能断传承吗?
身份决定一切,魏国公在明朝就是超然的存在,只要继承魏国公的徐氏子孙不犯浑,不参与谋反,他的传承就断不了。
其二、魏国公一脉远离北京这政治漩涡中心,故而能永保世袭。自朱棣迁都北京,袭魏国公爵的徐氏子孙就一直居住在南京,从未到北京,远离都城,虽在政途上不会再有多大的出息,但至少可以远离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只要不敢出造反之事,皇帝就不会注意他们,皇帝不注意他们,魏国公就不会有被废爵的一天。
不得不说,魏国公一脉都是聪明人,从来不会想着去北京争什么权势,就待南京这一亩三分地“称王称霸”,官在南京做,家也南京,虽说不会再被皇帝所重视,但至少可保富贵荣华。只要自己不作死,不想着造反,在南京,魏国公就是王。
只要魏国公不造反,借着祖荫,和与皇帝较为亲密的血脉关系,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皇帝都会睁一眼闭一眼。
其三、魏国公一脉从不参与党争,就是安静地在南京做一个闲散国公,享受富贵。十一代魏国公,从无一人有参与党争的记载,从来都是只认皇帝,谁当皇帝,他就听谁的,皇帝让他干嘛就干嘛。
历代爵位会被废除的,基本上都是参与党争失败,或是参与造反的,而只要不参与这些事情,那基本上就不会有被夺爵的一天,好比英国公张辅、黔国公沐英,这些能传承到明朝亡国的爵位,都是没有参与过党争,也没有参与造反的。
魏国公能与明朝永享富贵,爵位一直传承着,一是因为魏国公开国公爵徐达深受朱元璋的恩宠,其后在朱棣一朝更是成为皇亲贵戚,自朱高煦后,明朝皇帝皆流有魏国公的血脉,身份及其高贵。
二是因为魏国公远离北京,一直都呆在南京,天高皇帝远,不被皇帝所关注。三是因为魏国公从来不参与党争,只效忠于皇帝,也不争权夺利,安心做闲散国公。
总的说,魏国公能一直传承下去,奥秘就在于血统和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