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作为王朝的统治中心,乃是每一个王朝最为重要的所在,尤其是对于后世大一统王朝而言,如无特殊情况很少发生迁都的情况。不过,在先秦时期,夏商周却都曾经历过多次迁都,其中商朝更是先后历经了八次迁都(有争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时值夏桀在位,夏朝统治已经风雨飘扬,商汤为了准备灭夏,便于夏桀十五年将都城迁徙到了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后经二十年战争灭夏,于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商王朝,定都于亳。
由于商朝时王位传承尚未形成定制,商朝王位既有“父子相传”,又有“兄终弟及”。历经多年发展,当时商朝的王室子弟和贵族奴隶主实力已经极为雄厚,于是这些人开始不断争权夺利,对王位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而周围方国和夷族见到商王室内部争斗激烈,也开始纷纷兼并周边小国扩充实力,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仲丁即位之初,由于无法平衡各方势力,为了摆脱这些王室和贵族的掣肘,不顾这些王室和贵族的反对,于即位同年便将都城迁徙到了嚣(也作隞,在今河南郑州西北)。
仲丁去世后,他的兄弟们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最终外壬继承王位,而由于王族内乱,商王朝开始衰落,外壬在位时邳和姺两个部落便发生了叛乱。外壬死后,其弟河亶甲继承王位,为了缓解王族内部矛盾,河亶甲即位同年便将都城迁徙到了相(今河南安阳内黄)。
河亶甲去世后,其子祖乙即位,由于当时都城相地地处黄河中下游,祖乙元年时遭遇河水暴涨,在洪水泛滥的情况下,不仅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定居,就连都城也是朝不保夕。于是,在大臣巫贤的建议下,祖乙最终选择了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
祖乙迁都时,部分商朝公族并未跟随迁徙,仍然留在了耿地,祖乙便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而这便也是耿姓的起源。
庇地靠近大彭国,因彭伯忠于商王室,因而可以作为王朝的屏障。此外,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此后,祖乙于庇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并化解了东南夷族对商王朝的威胁。
由于持续的王族内乱,到南庚即位时,商王朝已经再度衰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南庚便又将国都迁徙到了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去世后,他的弟弟南庚继位,为了终结这种混乱的局面,南庚先是说服已经因多次迁都而怨声载道的大臣百姓,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将国都迁回了亳,回到了成汤立国时的都城,之后又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
盘庚迁殷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后一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覆灭,殷都始终都是商王朝的都城。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沬邑(今河南淇县),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实际上,关于商王朝到底迁都多少次,至今仍有争议,主要集中于祖乙的几次迁都,具体一点就是关于“耿”、“邢”、“庇”是否为同一地区的界,因此商朝又有五次迁都和六次迁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