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北京、大同为中心的北部,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囊括了今天的天津和北京,东西长六百公里,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
燕云十六州战略地位
燕云十六州是秦汉以来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博弈的焦点地区,自古以来,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只要派兵驻守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就很难入侵。
燕云十六州南部有平原和河流,战争时便于物资运输。中原汉族一旦失去对燕云十六州的控制,北方敌军便可直奔中原,可见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石敬瑭尊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儿皇帝”这个称号也由此而来。
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燕云十六州落入非汉族统治长达四百余年,中原地区一直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自此,石敬瑭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都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
中原王朝无力收复
在之后的两宋三百多年里,随着契丹、女真人的势力逐渐增强,加之宋朝重文轻武的策略,幽云成了文人政客的心病,宋军打仗屡战屡败,总是失而不得。
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石敬瑭之后,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组织的北伐主要有四次。
后晋石重贵于946年发动了北伐,导致了整个军队的覆灭和晋国的覆灭。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北上,一月有余,夺回宁、莫、瀛、易四州,但柴荣病危,又有几位将军反对,柴荣在一月之后病故而返。
二十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欲一举夺回幽州,虽然这一次太原大捷,但是这是一支精疲力竭的军队,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败,赵光义中两箭,驾着驴车南下,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朱元璋一统全国收复失地
1356年,朱元璋在集庆(南京市)成立江南政权,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势力进行了彻底的清洗。朱元璋开始筹备北伐,准备夺回中原,其中就有燕云十六州。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统帅,常遇春为副统帅,带领二十五万大军向北进发。
北伐军遵照朱元璋的“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方针,先攻山东,撤其屏障,再转兵河南,以断其翅膀;攻下潼关后再直捣元都。
只用了一年多,就攻克了元朝首都都城(北京市),把蒙古王公们驱赶到了大漠,这才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燕云十六州再次归于汉人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