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郭德纲《捡史》
作者:方圆文史
说起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明朝著名地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
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正面临着亡国的风险,瓦剌大军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企图亡国明朝,而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于谦临危受命,全权负责京师的保卫工作。
在他的组织领导下, 瓦剌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打进北京城,并且还遭到了于谦的反攻,最终大败而归。自此,大明朝国祚得以延续。此战,于谦一战成名,一跃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臣。
不过我们也知道,于谦的命运并不怎么好。公元1457年,明朝忠臣于谦在“夺门之变”后惨遭残害,而此时距离北京保卫战结束,也才过了短短的8年之久。
那么问题来了,为大明朝续命200年的于谦,为何最后会死于非命呢?我们本文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一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其父于名仁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
在于名仁看来,当时的官场之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与险恶,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于是便始终没有踏上仕途之路,而是隐居于乡野之中,将一生所学都尽数传授给了儿子于谦。
于谦少年聪慧,勤苦好学,且志向高远,他尤其敬佩文天祥的高尚气节,并立志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
25岁的时候,于谦就被朝廷任命为中央监察机关的监察御史,后来又在山西、河南等地当巡抚。
于谦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还被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誉为是“青天”、“清官”。有一次他需要回京述职,有人就对他说:“你到京城中来,即便不带点送礼的银子,也总该带一点当地的土特产来打点关系吧!”
于谦抬起两只衣袖回答说:“我只带来了清风而已”。随后,为了表达心声,于谦当时还特地写了一首《入京》诗: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两袖清风”,其实就是出自于谦的这首诗。
所以你看,于谦的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吧!
二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明朝边境,也先则亲率一支军队进攻大同。战报传至北京后,太监王振便开始怂恿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年轻的明英宗,哪会懂得带兵打仗,但一心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宣德、曾祖父成祖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功勋,加上亲信王振的怂恿,便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决然亲率50万大军出征。
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在土木堡一战中,明军被瓦剌军击败,随行60余名大臣相继战死,5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成为了瓦剌军的俘虏。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便想利用他来勒索明朝廷,并将大军开赴到了北京城外。
在这危急时刻,于谦临危受命,全权负责北京的防务事宜。
在于谦看来,大明朝想要不被瓦剌军挟持,有以下两种选择!
第一,立明英宗年幼的太子“朱见深”为帝,然后让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摄政。但我们也都知道,这种方式一般只适用于和平时期,在这样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下,采用这种方式,只能是弊多利少。
第二,另立新君;在当时,最合适的人选,只有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而此时,只有皇太后孙氏可以主持。于谦心里也很清楚,目前也只有立郕王为帝,才能使朝政稳固。所以,于谦便提出
“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口号,说动孙太后,立朱祁钰为新君。
孙太后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女政治家,在这样危急的局势之下,她毅然地将自己儿子的皇位交到了朱祁钰的手中。如此一来,在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朱祁钰继位后,便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史称“景泰帝、明代宗”。
三
当时明朝的精锐部队,大都在土木堡之变中失陷,只剩下了不到10万人的老弱残兵,以这样的军力去抗击瓦剌的虎狼之师,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而为了稳定民心,于谦便调集了河南、山东和南京等地的军队进京,一起保卫京师。
此外,当时朝廷有数百万石粮草储备在通州,由于无法快速的将其运到京城,又担心被瓦剌军夺走,于是便有人建议将其焚毁,但于谦不同意,因为此时的粮草关系到京师保卫战的成败,绝对不容放弃。
随后,于谦立即组织动员官民,紧急运粮。据记载,当时官府向民间征用了五百余辆大车日夜不停地运输,还动员了全城百姓及官兵家属一起,自备运粮工具,运费全部由官府支付,凡是能运二十石粮草入京的百姓,都可以额外获得一两白银的奖励。
这一政策,在民间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百姓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运送粮食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随后,于谦又为全体官兵预支了半年的军饷,如此一来,官兵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终于,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紧备战后,北京城内已经是兵精粮足,军民一心了。
瓦剌太师也先以为自己有明英宗这张王牌,拿下北京城也就是朝夕之间的事,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明英宗,相对于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更何况,此时的北京城内还有着二十多万的虎狼之师,在九门外已摆开迎敌之势,就等着瓦剌军来攻了。当时,于谦给各城门军队下了死命令:
临阵将领若是不顾部队,先行退却,可以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可斩前队。
在于谦的紧密部署下,瓦剌军先后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也先见进攻无果,便将明英宗放到前面作挡箭牌,全力攻打德胜门。但最后却被了于谦的诱敌之计迷惑,损失惨重,也先的两个弟弟也都相继战死。也先见情况不妙,又想转战西直门,但同样遭到明军的猛烈反击,最后只得撤军。
最后,两军相持了整整五日,眼看攻也攻不进去,和谈也不成功,也先便决定撤军了。但此时的也先又担心于谦会截断他后撤的道路,于是便在10月15日晚,带着明英宗从良乡逃走了。于谦随即便派大军追击,在固安和霸州一带又打了一仗,生擒敌军将领18人。
至此,北京保卫战才基本宣布结束。
四
在土木堡之变后,很多人都以为大明朝的气数快要尽了,但谁知道半路会出现一个于谦,强行为大明朝续命200年,难怪郭老师在其著作《捡史》中称他是
“社稷之臣”
呢!
何谓“社稷之臣”?用郭老师的话来说,得满足以下这四个条件:
首先,得是长期执掌朝政,始终影响全国局势的重臣;其次,得是“以民为本”的忠良之臣;第三,得有扶危定倾、治国安邦的绝世才能;最后一点,还得有流芳百世的高尚节操。只有这四样都得占全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社稷之臣”。
很显然,于谦都满足这些条件!
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明英宗又在瓦剌部待了一年左右,也先见从英宗身上已经得不到任何利益,于是便决定将他送回大明朝。但对于此时已经当上皇帝的朱祁钰来说,他可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哥哥回来,毕竟一国不容二主,一山不容二虎,你前任皇帝回来,算怎么回事!
但是朝廷上的群臣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总是秉持着一个个大道理,认为明英宗是太上皇,一直待在瓦剌部也不成样子,更不合礼法,所以朱祁镇必须得回来。
就在朱祁钰和群臣争论不休的时候,于谦发话了: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也就是说,现在皇帝的位置已经定下来了,所以不必有太多顾虑,应该赶快迎接太上皇回京。
于谦是保卫京师的大功臣,朱祁钰的皇位也是因为他才坐上去的,于谦都这么说了,朱祁钰纵然不高兴,但也只好答应下来,其言曰:“从汝,从汝”。
五
明英宗被放回来后,明代宗朱祁钰并没有放松对他这个哥哥的警惕,反而还下令让锦衣卫严密看守,甚至还将软禁明英宗的南宫门灌上了铅,仅留下一个洞口,供每日送饭用。
此时的明英宗,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际上就是一位“阶下囚”而已。
当然了,明代宗朱祁钰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做出此等举动,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后来将明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废除,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他是临危受命,其太子之位早有定数,他这样做,无异于篡位。
不过好景不长,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夭折了。这时,大臣们便认为应该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但此举却遭到了明代宗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此时的自己尚且年轻,将来必定还有子嗣,所以先不着急立太子,等以后再说。其实说白了,明代宗就想把控着皇位。
但很遗憾,在随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明代宗不仅没有生下龙种,反而还因沉溺于女色而身染重病。景泰七年,明代宗朱祁钰终于卧病不起,危在旦夕。
而就在明代宗朱祁钰患病卧床之际,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便联合拥立朱祁镇复位。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于谦等人商议,决定次日上奏代宗,要他复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但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仅仅几个时辰后,历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当夜,石亨等人趁着夜色赶往太上皇朱祁镇居住的南宫,准备拥立他复位。当时南宫的门灌了铅,根本打不开,石亨就让士兵举木撞门,结果门没撞开,反而将院墙给撞塌了。
朱祁镇被惊呆了,他以为这是弟弟朱祁钰要派人来杀自己,但谁知道一拨人冲进来见到他就跪下,齐声喊道:“请太上皇登位”。
朱祁镇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这些人不是来杀自己的,而是来拥立自己复位的:“你们要请我复位吗?此事必须要审慎”。话是这么说,在石亨等人的热情拥护下,朱祁镇还是坐上了前往大殿的轿子。
朱祁镇等人来到大殿上后,徐有贞等人便带头参拜,群臣见状,只好随声附和!这时,尚在寝宫中梳洗的明代宗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不由心里一颤,立即询问左右:“莫非是于谦篡位了?”
左右惊恐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随后,宦官兴安回答说:“是太上皇复位了,不关于谦的事”。明代宗听后连说了三个好字,紧接着便回到床上,面朝墙壁一侧躺下!
也许在他看来,虽然自己皇位将丢,但至少还是在朱家人手中,如果是于谦篡位,那么自己则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紧接着便对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举起了屠刀,将其活活勒死于宫中,朱祁钰死时,年仅30岁。但这还不算完,英宗还下令,不准朱祁钰葬入皇陵,只能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夺门之变,不仅改变了大明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那个大明朝的功臣——于谦,其命运就在此次政变之后,发生了巨大转变。
六
英宗继位后,石亨、徐有贞等人便立即将于谦逮捕入狱,诬陷其制造不轨言论,又和群臣策划册立襄王等,要求将其处以死刑。
但新上任的英宗似乎有点犹豫,他说,于谦是有功之臣,如果将他处决,影响很大!
看到英宗犹豫不决,徐有贞进言说:“如果不杀于谦,那咱们复辟就师出无名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不杀于谦,那么你明英宗的皇位就属于来路不正,说是复辟,实际上跟篡位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徐有贞的这句话,明英宗才决定处死于谦。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执行斩立决。
看到这里,咱们不禁会问,于谦作为大明朝的社稷之臣,为什么到最后会死于非命呢?关于这一点,郭德纲老师在其著作《捡史》中明确说道了:
“是性格毁了他”
。为何这么说呢?
七
当时极力想杀害于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石亨,一个是徐有贞。
我们知道,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是主要战将之一,而他也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石亨便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被敕封为侯爵,他当时还有点愧疚,于是便向朝廷举荐了于谦的儿子于冕。
很显然,这是石亨为了报答于谦的提拔之恩,是一番好意。但是这对于生性秉直的于谦来说,却是不能被允许的,因此便婉言拒绝了他。
石亨有一个侄子,名叫石彪,其为人残忍暴戾,官声很差,于谦上奏朝廷,请求将石亨的侄子石彪从大同镇调离。当然了,于谦此举极为正当,但这在石亨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对于石亨来说,举荐你儿子当官,你不给面子也就算了,现在你还在背后捅我一刀。
所以你看,如此不懂官场潜规则的于谦,怎么能不被同僚记恨呢?
其次是徐有贞!
徐有贞这个人,对功名有着极度的狂热,早在永乐十九年的时候,他就和于谦一起参加会试,但结果于谦高中,他却名落孙山。但他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考,最后终于在宣德五年(1630年)考中进士,而此时的于谦,已经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两省了。
徐有贞当官之后,仕途一直不顺,通籍后十七年才当了一个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但他却恃才傲物,自以为自己可以测算天灾人祸,诸子百家,更是无一不通。
在土木堡之变时,他力主南迁,结果受到于谦的严厉斥责,还差点被斩首。自此,徐有贞声名扫地,几次想升迁都没有成功。
后来,徐有贞为了得到国子监的一个空缺职位,还曾去拜访于谦,希望他能够举荐一下。于谦这个人,没啥心机,更不会因言废人,他认为徐有贞有能力担任此职位,于是就向朝廷举荐了他。
当然,这次举荐自然是没有成功的,因为明代宗一想到当年那个劝他南逃的徐有贞,就感到难受,膈应,所以便拒绝了于谦的这次举荐。
此事当然不能怪于谦,但徐有贞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一定是于谦在背后搞鬼,否则不可能失败,于是便对于谦怀恨在心。
所以在后来夺门之变前夕,徐有贞就抓住了于谦他们当时写的《复储疏》中的“早择元良”四个字做文章,说是于谦要派兵去长沙迎立襄王世子去了。
但其实,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所以,实际上我们会发现,策划“夺门之变”的这几个人,基本都是当初遭到于谦弹劾过的人。而他们这些人在执掌大权之后,便对于谦展开了报复。
于谦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很难和同僚们搞好关系,所谓
“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当时那样复杂的朝局下,于谦的耿直忠贞的性格,势必会给他带来杀生之祸。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结合郭德纲老师的《捡史》对于谦的一生做的简单概述了,全文篇幅较长,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