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自隋朝隋文帝杨广建立伊始,便成为封建社会统治者进行甄选人才的制度。而在其看似程序公正之下,也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机会成为官吏。其中的状元,更是其中的魁首,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而能够登科及第还被列入了人生八大喜事之中,正所谓"
金榜题名时
"。
在古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如果考取了状元,那一定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毕竟在我国古时大多数时期都是重农抑商,即便今生能赚很多钱,但是却不被人们所看好。但考取状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明朝几百年的历史中,状元只有89位。
而我们现在的高考每年录取这么多人,可还是很多人觉得高考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和古代的科举相比较,那就容易很多了。就算是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也远比考中状元的人数多很多。所以说在古代,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那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才行。如果哪个人考上了状元,那么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而且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考上了状元以后前途基本上不用发愁了。
就算是混的不好,但也是进入了官场,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做事。明朝时期有一位学子名叫陈安,寒窗苦读数十年,被称之为当地十大才子之一。陈安在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也就是状元。
《明史》 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安等。
明明是靠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的,不但没有享受到高中状元后的美好生活,最后反而被车裂而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陈安出生卑微,但是脑袋瓜聪明还好学。陈安是在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却十分喜欢学习,而且他也是个聪明的小孩,很有学习的天分。从小他就十分努力,经过多年的学习,终于考到了举人,最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下子就中了状元。原本他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现在一下子中了状元,以后的日子也就好过了,他一下子成了人人都羡慕的人。
他确实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了状元。可是出生在南方却给他带来了灾难。他参加考试的这一年,一共录取了52名考生,但是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一个都没有人被录取。阅卷的考官也是南方人,这么一来,北方的很多考生就十分不满,认为是南方的考官对南方的考生比较偏心,只录取南方人,为此他们把事情闹到了朝廷。
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是从来也没有过的。存疑的北方落第考生再一访,发现刘三吾和白信蹈也都是南方人。这下不得了了,他们认定刘三吾和白信蹈偏袒南方考生,所以大家联合起来,又是游街叫屈,又是上疏喊冤,动静闹得很大。最后,连朱元璋也被惊动了。
当时的皇帝是朱元璋,他本来就是一个有疑心的人,看到这么多人闹事,他也不放心,于是就叫考官重新把试卷阅了一遍。但原本考官就是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的,南北方的教育本身存在差异,南方的考生质量更优,最后选出来的竟然都是南方人,就算再阅一遍,选择的肯定还是南方人,而之后宋安肯定还是状元。
其实,从古代科考的历史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南方考生考中进士的人数比北方考生要多很多。例如,整个时期,考中进士的九千六百三十人之中,北方人只有四百多人,相差很远。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的文化、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也比北方要多,正所谓"
南人读书北人出将
"。
还有个原因就是考官自作聪明,反倒弄巧成拙。朱元璋让考官重新阅卷,考官只要照做就行了。但是,考官为了让朱元璋相信南方的考生确实比北方优,于是多此一举把北方考生中一些非常差的试卷拿给了朱元璋。后来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举报了考官,说考官徇私舞弊。
朱元璋一看考官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在科举考试上做手脚,妨碍人才的选拔,于是就给考官治了罪。考官都有问题了,那状元肯定也没有真才实学。朱元璋认定了陈安是和那些考官勾结,所以才能考取状元,于是就把他的状元给废掉了,而且还下令将他车裂。于是,陈安只做了20来天的状元,就这样被处死了。
明初就出现了要求官员异地任职的法令,"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这届官员全是南方人显然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大明律》明确规定做官必须回避本贯,官员异地任职,甚至严禁官员在就职地方成婚,不能娶当地女人,不能在当地买房。
如果官场上南方人所占的比重过大甚至完全排挤掉北方人,这对于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无疑是一种隐患,老谋深算的朱元璋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成功上演。
毫无疑问,陈安是最冤枉的,他无缘无故做了朱元璋拉拢北方文人的牺牲品。南北方教育水平有差异,考生的质量自然也不相同,但是北方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势必会造成势力的不均衡。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平衡南北方的权利,不管陈安是不是真正靠自己考取的状元,朱元璋都要把他处死。可怜的陈安原本只是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却没想到最后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只能说这位状元太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