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的《满江红》热了多少人的爱国血,生于和平年代之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见不到沙场上的厮杀。
当口中念出这一句诗时,我们的心中瞬间便澎湃着无数热血,爱国之火在胸腔中燃起,只觉得下一秒就要同岳飞一般,挥刀砍向胡虏人。
可就是这样一部佳作竟然从教科书中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秋瑾的《满江红》。
这一改变惹得许多人发声质疑,虽然都是在共诉爱国之情,但岳飞的作品更能令人共情,反观秋瑾的《满江红》少了沙场上的热血沸腾。
对于岳飞《满江红》被教科书删除,另一篇同名作品入选,人们提问是否有道理呢?答案又是如何呢?
01 《满江红》—岳飞
南北宋变更之际,金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宋朝形势危急,岳飞临危受命,带兵北伐。
作出《满江红》时,正值岳飞围攻陈、蔡地区。
虽然一路攻打得算是顺利,但是越往北,岳飞就越发感觉到孤军奋战的无助。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带兵撤回鄂州,也就是在此时作下《满江红》这部千古绝唱。
在词中,岳飞纵情自我,肆意发表愿为祖国鞠躬尽瘁的豪情壮志。无一人看过之后,不称赞一声大英雄大情大义。
在中国人的心中,岳飞是英雄人物的认知已经成为世代相传的理念,他早已经和爱国这个主题绑定在一起。
岳飞将“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揉碎在《满江红》的字里行间,他渴望在自己的壮年之时保家卫国,希望能够杀尽侵犯者,解了百姓被夺家园的恨,将祖国完好地归还给朝廷。
字字句句从不提自己,句句无不透露着一位民族英雄拥有的责任感。
原本这部作品被收录在教科书当中,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祖国的花朵传递爱国之情。可是这部作品却从教科书中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秋瑾的《满江红》。此事惹来人们的争议,教育部也作出了回应。
02 《满江红》争议
根据教育部的说法,岳飞版本的《满江红》破坏民族团结。“胡虏”以及“匈奴”不同往日,过分强调岳飞抗击匈奴,对于匈奴后代而言是一个十分容易产生误会的做法。
可对于这样的解释,人们却不能完全认同,这个理由过于牵强。
此外,比起岳飞的大名,秋瑾显得小众许多。
她是清末女革命家,所处的时代之下,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列强的铁蹄踏破中国的铁门,也踏碎了秋瑾心中的宁静。她本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养尊处优的贵妇人,就算不务实事也不愁吃喝,可她活成了另外一番样子,她不愿意当花瓶。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女子也应出一份力气。
在《满江红》当中,她表达了自己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并且明示心中不愿坐以待毙,要以实际行动来抒发心中的爱国热忱。
群情激昂的样子比起当时大多数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两首《满江红》事实上说的是同一件事。
身为华夏儿女,面对祖国母亲身处忧患,就应当发愤图强。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般,自当出一份力气。
03 不同的《满江红》,同样的爱国情
他们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从不同的方向为爱国情怀添砖加瓦。比起替代的做法,二者的共存更适合。
我国的学生不应只体会得到岳飞大将军“饮胡虏血”的霸气威武,同样要认可“小住京华”的爱国之情。
二者的感情共通,但手法完全不一样,并存有助于后代真正接受“爱国之情面前,男女平等”的理念。
国难面前,女人不应以柔弱为名,试图逃脱责任。
女性也能够为革命事业乃至护国运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纵使没有岳飞一般的高强武艺,也能够发挥男性无法起到的作用。
岳飞就是民族英雄,这是不管站在怎样的角度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泱泱中华五千年,变化何其之多,用现代的角度去框定历史,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如果我们被代入到这种错误的思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历史。
当年的胡虏进犯两宋,所犯下的罪行难道不是更加破坏民族团结。过于探究此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永远都找不到最终结论的坏问题。
倘若只去看秋瑾的《满江红》,我们也无法再体会杀敌的豪迈之情,抒发爱国情怀只能从“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来开题。
如此小家子气地开头来衬托爱国这样的伟大主题,一旦大家都形成这样的认知,是不是一种文化倒退的表现。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团结力量在一次次磨练当中变得越发坚固,秉持着这一理念之下,人人都佩服岳飞英雄的爱国情怀。
那是一种由个体而发,震惊世人的力量,我们的敬佩根源于他的民族大义。
无论是“小住京华”还是岳飞的“啖虏肉”,领会二位的爱国情怀远远比纠结于时代背景强得多。在和平年代之下,我们把握机会将包容性扩大,能同岳飞一般豪情壮志,同样也可如秋瑾一般自强不息。
不要去纠结时代留下来的错误细节,我们的目光应该顺着他们的主旨看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