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历史上包拯到底是怎么死的?最后结局如何?两千字看懂包拯的一生

历史上包拯到底是怎么死的?最后结局如何?两千字看懂包拯的一生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一生刚正不阿,最后在64岁那年,某天正常打卡上班的时候,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十几天之后倏然长逝。

因为这场病来得太过突然,所以包大人生前,也没怎么遭受过病痛的折磨。在其死后,皇帝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而包大人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继承了包大人的优良品格,成了一个正直清廉的好官,包家也是香火绵长,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后人。

这样的结局,显然算是善终了。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当时正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在包拯六岁那年,辽国大举南下入侵,宋真宗率兵亲征,最后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开始消泯,宋朝也由此变得更加和平,国内迎来了一段‘黄金时代’。

少年时代的包拯,便成长于北宋的这段黄金时代当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从包拯爷爷那一代开始,便已经入朝为官,而且官职不低。更为难得的是,包拯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难得的清官。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所以才会成为后来那个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岁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换成了宋仁宗。这位宋仁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来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这位宋仁宗,开创出一段君臣佳话。

在宋仁宗登基五年之后,29岁的包拯,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不过,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却因为父母年迈,不忍远离父母到外地做官,所以直接辞去了官职。后来父母去世之后,包拯又为父母守孝。直到十年之后,到了公元1037年,包拯才正式开始做官,被任命为安徽的一个知县。

这时的包拯,已经年近四十了。

这件事听起来或许很难接受,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是直到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正式走上自己的仕途。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刚刚开始做官,似乎已经有点老了。但包拯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好饭不怕晚’。

在安徽做了四年知县以后,包拯直接被调任到广州,担任知府!从知县到知府,显然是一个官场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能迈得过去。而包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之内,便迈过这个台阶。除了他本人担任知县期间,政绩特别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之前孝顺父母的事情,早已传到了京城,甚至连皇帝都听说过这事。如此一来,包拯被火速提拔,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在广东做了两年知府后,包拯再次被提拔,这一次,包拯直接被调到了京城,担任殿中丞。而后在御史中丞的推荐下,改任监察御史。

在这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包拯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包拯担任使臣,出使辽国。包拯出使辽国的这个时间点,十分特殊。在此之前,大概就是包拯做知县那段时间,宋朝西北的西夏刚刚独立称帝。

西夏独立之后,宋朝首先派兵讨伐,但却被西夏击败。宋朝退兵之后,辽国那边皇帝又率兵亲征,打算趁机摘果子,直接灭了西夏,但结果同样被西夏击退。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出使辽国了。

在这次出使过程当中,宋朝使团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史书上记载的不多。而且,包拯也不是唯一的使者,只是其中之一。对于这次出使,包拯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但在出使途中,沿途见到的很多辽国情况,以及很多宋朝的边境情况,却让包拯受益匪浅!

所以,回到京城之后,包拯直接上书,对沿途所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建议。而宋仁宗收到包拯的上书之后,也进一步认为包拯是个能干的贤臣。于是,此后三年时间里,包拯被外调出京,先后担任京东路、陕西、河北路的转运使。

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包拯正直廉明,而且非常能干,做了很多有利国家的事情。和民间传说当中的包青天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为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实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和各地军队、粮草打交道。

不过,也正是在这期间,包拯所展现出来的才能,让宋仁宗对包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拯是一个贤臣,为官正直清廉,工作也很努力。但包拯本人,并不是那种可以经世济民的大才。这样的包拯,身居高位,对国家是一件好事。但他的才能,并不足以让他去担任宰相。

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就奠定了包拯仕途的上限了。

公元1055年,包拯因为举荐官员失误,被贬为安徽池州的知州。一年之后,复职刑部郎中,兼任江宁府知府。同年十二月,包拯调任为开封府,这一年,包拯57岁。

民间小说里提到包拯,基本上主要讲的都是包拯在开封府工作的这段故事。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在开封府只干了两年而已。在后世民间传说当中,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包拯的这段经历,除了包拯在职期间,确实执法严明,断案公道之外。最重要的是,包拯敢于得罪那些当朝权贵,甚至直接弹劾权贵,铁面无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很多名声。所以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当大家渴望一个清正廉洁,而且可以帮百姓申诉冤屈的官员时,包拯这个形象,就很符合百姓们的需求,所以就进了民间小说。再加上后世的不断神化,所以就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那个包青天。

在开封府干了两年之后,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包拯还曾奉命负责刑狱诉讼,在此期间,包拯确实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断案能力,这也为后来他‘包青天’的美名,埋下了伏笔。

公元1061年,包拯被拜为枢密副使,达到人生顶点。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部门,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而此时的包拯,便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深得皇帝的信赖。

不过,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当时宋朝主要以和平为主,和辽国、西夏的战争也已经停止,所以枢密院的工作也不是很忙。另外,就在调职枢密院一年之后,在某次日常上班的时候,包拯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就此一病不起。再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包拯便撒手人寰,只留给这世界无数的传说。

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包拯的儿子包绶,后来也一样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最高做到过通判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确实公正廉明,敢于得罪权贵,为百姓主持公道。但同时,包拯一生当中,最高也就只是担任过枢密副使,并没有担任过宰相,也没有对历史产生过什么特别重要的影响。

至于民间小说当中,包拯的那个‘龙图阁直学士’的称号,也只是一个虚衔。从品秩上来看,大概也就相当于是六部侍郎这个级别。

不过,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那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包青天’的形象,或许才是对包拯最好的评价。不管到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永远都会被百姓爱戴。这个评价,远比宋朝皇帝追赠什么官职,更有说服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包拯,宋仁宗,西夏,辽国,时间,结局,历史,皇帝,宋朝,父母,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辽国,知县,包青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包拯,宋仁宗,西夏,辽国,时间,结局,历史,皇帝,宋朝,父母,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辽国,知县,包青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包拯,宋仁宗,西夏,辽国,时间,结局,历史,皇帝,宋朝,父母,故事传记,包拯,宋仁宗,辽国,知县,包青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