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汉朝的文帝武帝,那是谥号;唐朝的太宗玄宗,那是庙号;而清朝的康熙乾隆,那是年号。

至于说为什么不同朝代的皇帝,称号会不一样,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坏了,没法称谥号了。而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皇帝开始不换年号了,大家发现称呼年号比庙号谥号都更容易,所以后来就一直都称年号。后来明朝灭亡,清朝也把这个传统延续了下去。

想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简单来说一下,庙号、谥号和年号,到底都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号看起来是有点乱,但是其中的规律其实特别简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始其实什么都没有。比如说上古时期,三皇五帝那个时代,有谁听说过三皇五帝的庙号或者谥号是啥吗?没有!因为在上古时代,根本就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连单纯的姓名,都是刚刚出现。

在那个时代,姓名就已经够用了。

而接下来,到了夏朝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夏朝其实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称号,所以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夏太祖夏高祖之类的东西。而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直接称呼名字就可以了。比如说大禹在位的时候,或者夏启在位的时候。

整个夏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而接下来,到了商朝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商朝人特别迷信,特别喜欢崇拜鬼神。所以商朝时候的祭祀文化,特别发达,所以后来就出现了神庙或者先祖祭祀庙之类的东西。

而祖庙出现之后,商朝人就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之所以要祭祀先祖,肯定是出于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但是作为后代,如果每次祭祀的时候,都直接对自己家祖宗直呼其名,好像也不太礼貌。尤其是商朝的国王,每天祭祀的时候,老是对自己的祖宗直呼其名,实在是有点难受。

但是请注意,商朝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商朝国王,都有自己的庙号。

按照商朝的规矩,只有开国的国王,他们家的那位老祖宗,以及在历史上做出了特别大贡献的国王,才有资格被搬进庙里,经常享受后代的祭祀。这个规矩其实一直传到了隋朝,在隋朝之前,历朝历代其实都是这样,并不是每一个国王或者皇帝,都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庙号。

总之,庙号这个东西,是起源于商朝的。顾名思义,最开始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在庙里面进行祭祀。

而接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到了周朝,则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

商朝和周朝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从属关系。在商朝鼎盛的时候,周王室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周王室不是王,而是一个诸侯。而且当时周政权大概生活在今天的关中地区,文化和商朝截然不同。

所以,商朝能用庙号的时候,周国的统治者,因为不是王,所以他们家是不能用庙号的。没有庙号,周文王他爹和爷爷,也不能不拜祖宗啊!直呼其名,又不太礼貌。所以,当时的周国这边,就发明了一个叫谥号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从后世的角度,对自己祖先一生的功过,用一两个字做一个评价。这个字,就是谥号。因为当时周朝并不是统治天下的王族,所以谥号这个东西,也不是只有他们一家能用,周国政权下面的大臣也能用。

等到周武王干翻了商纣王,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之后,周朝觉得,商朝那套庙号的东西,好像也不太适合自己,还是自己那套谥号系统用着舒服。所以,周朝开国之后,就开始不再用庙号,而是用谥号了。

所以,周朝是没有什么周太祖或者周太宗之类的称呼的,只有周文王或者周武王,因为周朝根本就不玩庙号这一套。

因为周朝开国时期的这个选择,导致整个西周,再加上接下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家都是玩这套谥号制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后来也都是用谥号称呼的,比如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的称呼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的谥号,也是后世给他们称呼。

所以,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其实没有人会真的叫他一声齐桓公,而是会称呼他为齐侯,因为齐国国君的爵位是侯爵。而如果真有人称呼他为齐桓公的话,估计齐桓公会气得要打人,因为这等于在说他已经死了。

而战国时代之后,接下来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更有个性。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之前朝代的那些制度,他是一个都不想用。所以后来,秦始皇就自己给自己定了个称呼,就叫秦始皇。而且秦始皇还规定,后面的秦朝皇帝,直接按数字排就行,直接称呼为秦二世或者秦三世就可以。

然而可惜的是,秦始皇设定的这套制度,只传了两代就没下文了。秦朝灭亡之后,汉朝紧随而来。汉朝开国之后,大家也开始想这个称呼的问题。

当时对于这个问题,汉朝的那些饱学之士,几乎吵翻了天,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后来刘邦想了想之后,直接拍板:有什么可吵的?直接全都用不就得了吗?

当然,秦朝那套制度,刘邦是不打算用的。大概是因为刘邦数学不太好,不太喜欢数字;也有可能是因为刘邦对秦朝心有余悸,觉得秦朝的大部分制度都有问题。总之,吵到最后,大家决定,同时恢复商朝的庙号制度,以及周朝的谥号制度,但是不恢复秦朝的数字排列制度。

打从刘邦这一代开始,往后的中国皇帝,就开始有自己的庙号和谥号了。当然,因为汉朝在庙号制度上,完全照抄了商朝的制度,所以汉朝的皇帝,也不是每一个都有庙号的。

既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庙号,那对于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又该怎么称呼他们在位的时代呢?所以后来,大家约定俗称,觉得还是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谥号系统,比较容易称呼。所以汉朝的时候,在称呼上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谥号称呼。

所以,后来我们称汉朝的皇帝,就全都称呼他们的谥号了。比如说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中间的那个字,就是他们的谥号。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杠一下:谁说汉朝都是以谥号称呼的?那刘邦不就经常被后世称之为汉高祖吗?高祖不就是庙号吗?

高祖是庙号没错,但刘邦这个被后世称呼的高祖,还真不是他的庙号。

简单来说,这事得怨司马迁老爷子。刘邦死了之后,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汉朝宗庙里的牌位上,毫无疑问,肯定是要被立为太祖了。而接下来,在确定谥号的时候,他媳妇吕雉最后拍板,给他定了一个‘高’字的谥号。

所以,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刘邦的谥号,是汉高帝。而刘邦在汉朝官方史书上的称呼,叫做太祖高皇帝。

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纸,大家写东西都得刻竹简,挺费劲的。所以司马迁记载刘邦的时候,就没有称呼他的全称,而是从谥号当中取了一个‘高’字,从庙号里取了一个‘祖’字。这样,刘邦的全程,汉太祖高皇帝,就被司马迁老爷子省略位汉高祖了。

能少些三个字,总归是要容易一点的,所以后来,大家就延续了这个称呼。而在庙号体系当中,也有一个高祖的庙号,所以就导致后世很多人误以为,刘邦这个高祖,指的是他的庙号了。

但实际上,刘邦的高,指的是他的谥号。

不管刘邦这个事怎么掰扯,总之,整个汉朝的皇帝,全都是用谥号称呼的,这肯定没错。因为汉朝有些皇帝,根本就没有庙号,自然就不可能称呼庙号了。

而接下来,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武帝又搞出了一个新玩意儿,这东西叫做年号。当时汉武帝其实多半也是一时兴起,在此之前,大家用来纪年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皇帝的谥号加在位时间。因为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谥号嘛!再加上他在位的时间,很容易就能确定准确的年份。

但是汉武帝觉得,自己应该创新一下。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就把这个年份之前,加两个字,用来纪念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说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某一年大家在山西挖出来一个三足宝鼎,大家觉得这事是个好兆头,所以汉武帝就因此改年号为元鼎。

老实说,年号这个东西,刚出来的时候,真有点闹着玩的感觉。但有趣的时候,后来大家发现,用年号来确定时间,研究历史很方便,所以年号这个系统,后来也被后世皇帝继承了下去。

就这样,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庙号、谥号、年号,这三个东西都出现了。不过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朝,大家称呼一个皇帝,其实都是称呼他的谥号。因为按照规则,庙号这玩意儿,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的。而年号这东西,闹着玩的成分太大,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

唯有谥号,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

如此一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自然是最合适了。

所以,从汉朝到隋朝,大家都喜欢称呼一个皇帝的谥号,也就是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之类的称呼。

但是,到了唐朝之后,情况开始再次出现变化了。因为唐朝皇帝,直接把谥号给玩坏了。准确来说,是同时把谥号和年号都玩坏了。

这个玩坏了谥号和年号的人,叫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政治功绩,肯定是非常强势的,这点没有争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女性和男性,因为生理构造不一样,所以考虑问题的时候,很多地方就是存在很大差别。

在武则天之前,很少有哪个男人皇帝,会琢磨谥号或者年号这种东西。男人的思维往往比较直,哪怕当了皇帝也是如此,想的更多的可能是政治军事或者吃喝玩乐这种比较实际的事情。但是女性就不一样了,女性可能会更在意看起来好看,或者听起来好听。

所以,在武则天掌权之前,唐朝的前两位皇帝,李渊和李世民,谥号和年号其实没啥可说的。李渊最初的谥号是‘唐太武帝’,年号是武德;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唐文帝’,年号是贞观。

但是,等到李世民去世之后,随着他儿子李治登基,武则天成了李治的皇后,然后又以皇后的身份开始掌权,这些之前已经被确定的东西,就开始逐渐被玩坏了。

比如说在年号这件事上,武则天和李治这对夫妻,特别喜欢换年号。李治在位33年,换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换了10个年号!

不得不说,这对夫妻,真的很会玩。

非但如此,除了对年号下手之外,这对夫妻还对之前两位唐朝皇帝的谥号开始下手。以往所有朝代的皇帝,谥号基本上都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但是这两口子觉得,一两个字,已经无法形容自己老爹和爷爷了,得给他们不断加字!

所以,后来经过多次加字之后,李渊的谥号,就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就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这样一来,如果还按照之前的称呼来说的话,那就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唐大圣大广孝皇帝!

太绕嘴了。

除非唐朝老百姓,人人都去学说相声,人人都去练绕口令。要不然的话,所有人都会觉得绕嘴。最关键的是,后来的唐朝皇帝,乃至唐朝之后其他朝代的皇帝,还觉得这套谥号标准很不错,把这个改革延续了下去。所以唐朝之后的皇帝,谥号一般都很长。

这就很麻烦了。

恰好从隋朝开始,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了。如此一来,就变成了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简单的庙号,一个很长的谥号,以及可能存在的一大堆年号。这样算下来,大家觉得,还是称呼庙号比较方便。

所以,唐朝之后,为了图方便,大家就都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接下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则又出现新的变化了。

明朝开国之后,因为程朱理学成了主流学说。再加上之前元朝的时候,元朝皇帝每次出天灾了就喜欢换年号。所以明朝的皇帝,习惯性认为只有出了天灾,或者国家出了大难的时候,才会改年号。

所以,明朝开国之后,绝大多数的明朝皇帝,都不喜欢改年号。比如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用‘洪武’这个年号。而朱棣在位期间,则是一直用‘永乐’这个年号。

而在明朝这个朝代,唯一一个例外,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情况比较特殊,他本来是皇帝,然后被北方的瓦剌人抓走了。然后被放回来之后,又做了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如果一直用一个年号的话,就没法解释他不在的那段时间里,他弟弟做皇帝的那段时间了。

所以,朱祁镇用了两个年号。被抓走之前用‘正统’这个年号。后来又做了皇帝之后,用的是‘天顺’。

而从朱祁镇之后,接下来所有明朝皇帝,都没有再改过年号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大家忽然发现,用年号称呼皇帝,好像比用庙号称呼皇帝更简单。

用庙号的话,基本上就是汉武帝、隋文帝这种称呼,是三个字,有时候还有可能是四个字。而用年号的话,两个字就可以了。比如明朝后面的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而且,相对来说,年号的普及性,其实要远高于庙号。因为年号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来纪年,所以老百姓是能用得上的。而庙号这玩意儿,基本上只有史书上才会出现,老百姓基本用不着。

这样一来,用年号指代皇帝,可就比用庙号更有优势了。不但字更少,而且大家印象也更深。

所以从明朝中期开始,大家就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后来清朝入关之后,也延续了这个传统。所以,清朝入关之后,所有皇帝都没换过年号。只有入关之前的皇太极,用过两个年号。但皇太极那个时代,还是明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们称呼清朝皇帝,基本上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了。

但实际上,这还真不是清朝皇帝进行的改革,而是他们抄了明朝的传统。真正让年号成为皇帝代号的,其实是明朝的皇帝。要是没有明英宗这个去过瓦剌的留学生,明朝所有的皇帝,也都是只用了一个年号。要是没有那场土木堡事变,估计后世称呼明朝皇帝的时候,也会一律用年号来指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称呼,谥号,庙号,清朝,太宗,唐朝,文帝,武帝,祭祀,时候,故事传记,谥号,刘邦,庙号,年号,皇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称呼,谥号,庙号,清朝,太宗,唐朝,文帝,武帝,祭祀,时候,故事传记,谥号,刘邦,庙号,年号,皇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称呼,谥号,庙号,清朝,太宗,唐朝,文帝,武帝,祭祀,时候,故事传记,谥号,刘邦,庙号,年号,皇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