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朝代,喜欢他的人非常喜欢,认为他是“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非常有骨气的朝代。
不喜欢他的人认为明朝是一个皇帝异常残暴、极其懒政,宦官专权人民完全没有自由,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横行的这么一个黑暗的时代。
明朝是一个史料非常丰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明朝,可能得出的结论也就不相同,但是有一个视角却经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明朝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明朝的君臣关系一直影响着明朝的政治格局,甚至是左右着明朝最终的兴盛和消亡。
明朝的君臣关系一直处在一个非常紧张以至于到了扭曲的状态,君臣之间相互对抗,互补不合暗中较劲,大明王朝最后也是葬送在了这种紧张的君臣关系上面,怪不得崇祯皇帝非常愤恨的说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乃亡国之臣”。
似乎崇祯最恨的不是外敌,而是这些满朝的文卫大臣,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明朝君臣到底有着怎样一种扭曲关系。
(1)农民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后来当乞丐当和尚,是从社会最底层一点点坐上皇位的,所以朱元璋包括后来的朱家子孙,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对官员的不友好,尤其是朱元璋定下的很多祖宗家法,基本上都是朝着最严厉的方式去对待官员。
清朝末年有所谓的晚晴三屠,曾椿萱屠官,袁世凯屠民,张之洞屠财,巧的是明朝一头一尾其实也有非常有名的二屠,朱元璋屠官,张献忠屠民。
张献忠有句非常有名的七杀诗,“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相比较是人命如草芥的张献忠,朱元璋绝对是一个视官命为草芥的人。
朱元璋自从打下天下之后,一门心思把天下当做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绞尽脑汁的想出各种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不受侵害,朱元璋保护财产的方式很直接,任何想要偷走我财产的人,我就一个字,杀。
依然把全国当做是自己的私产,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染指权力和金钱,朱元璋做了很多很多事,但归纳起来就是两条,第一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第二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有多少杀多少,绝不手软。
朱元璋的为了守住家业,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罢免了宰相,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处理,但是精力充沛的朱元璋从来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种惊人的精力就是放到现在有现代化的电脑辅助顾及都难以望其项背。
朱元璋吃不饱出身,当然是要拿命来保护这荣华富贵,你甚至都可以说朱元璋几乎就是累死的,但他的那些皇子皇孙们,出身太好,可是好好享受生活的,朱元璋自己干的活太多了,以至于后代的皇帝除了朱棣稍稍能赶得上父亲之外,其他所有皇帝各个都很懒,完全没有精力自己处理那么多事情。
(2)杀官如切菜
明朝对待贪污腐败之严厉,简直到了令人闻风丧当的地步,朱元璋痛恨官员,不但是给官员的俸禄非常低,而且对贪污的处罚非常严厉,贪污六十量以上就要剥皮,让后里面填上稻草,警示那些官员。
明初的几起大案,几乎杀的官员是人人自危,号称四大案的更是几乎杀光了开国元勋和跟随他的知识分子,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
这些案子打击的全部都是官员,以至于后来上朝官员都是抱着随时会死的决心去的,跟妻子都有决别之态,每天回到家都会跟妻子说,我又多活了一天。
而且这四大案子都牵涉极广,尤其是加上锦衣卫的严刑拷打,各种检举揭发诬告陷害层出不穷,朱元璋不管这些,报上来一千杀一千,报上来一万杀一万,对于朱元璋来说,杀这些人就是如同砍瓜切菜,在他眼里这些不好的官员,就是那些自己家里存储的坏了的蔬菜,要及时清理掉,不然会传染给别的蔬菜。
特别是空印案,几乎牵涉到全国所有官员,就是全国各级官员要到京城核销账目,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账目不能有错误,几乎所有官员都会不按流程事先盖上空白的账目,到了京城在小心翼翼的核对数目无误后再填写。
这本来是官场实际处理事务的一个变通方案,但朱元璋知道后,认为这是全体官员在欺骗他,于是就下令所有涉事官员,全部杀掉。
虽然史书上对到底杀了多少人有争议,但是这种面对不管牵涉多少人,多少部门的一概严惩不贷的态度,的确让明初的很多官员各个战战兢兢,尤其是想空印案这种系统性的杀人,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因为明朝的很多严苛制度,有些处理起来必须变通,不变通根本无法执行,所以一旦被皇帝知道没有严格执行,估计下一个被杀的就是你自己。
朱元璋的血雨腥风刚过完,朱棣又来了一次,这次是因为朱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这一次又是系统性的杀人,只要是支持侄子朱允炆的统统严惩不贷,典型代表就是被朱棣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经过这一番下来,明朝开国之初就奠定下了群臣和皇帝不合的这种局面,尤其是朱元璋定了很多让后世不能改的祖宗家法,彻底把这种僵化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3)精神侮辱的刑罚
明朝皇帝不但是杀官员厉害,而且觉的这样还不过瘾,于是发明了一种非常具有羞辱性的一项惩罚措施,廷杖。
廷杖是个文雅的词,说明白一点就是扒了裤子打屁股,而且是当着所有朝臣的面,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岁数怎么样,说打就打。
中国自古就讲究刑不上大夫,尤其是如此侮辱人格和丢脸的刑罚,更不能用到高级官员身上,但是明朝的皇帝才不管你什么面子不面子的,廷杖就是让你当中出丑,让饱读诗书通过科举的你,还要时刻面对如此丢脸的惩罚,这分明就是在所有大臣的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里斯剑,随时都会掉落到自己的头上,这样的官场有怎么会有好的氛围呢?
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连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
这种极具羞辱的方式一般也就是一次有两个人,当着大家的面被扒去裤子,由锦衣卫用木杖大,至于大的次数和力度,这个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执行大屁股的人很重要,所以就会有人打了十杖打死的,有人打了十杖第二天照样上朝的,区别就在于你给了执行者多少银子。
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
如此壮观和惨烈的场面,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呀,平时衣冠楚楚有威严仪态的大明官员们,此刻正趴在刑具上,惨叫声板子声此起彼伏,这跟市井完全没什么两样,明朝的皇帝通过这种刑罚,算是彻底把官员从肉体到精神,都统统踩在了脚下。
(4)精神胜利法
中国的读书人总能找到很好的精神归宿,得志的时候就是儒家的进去精神,失意的时候就是佛老的隐居精神,总之不管哪种,总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心灵安慰的方式。
明朝的廷杖制度最初是为了羞辱大臣而做的,渐渐的大家习惯了与皇帝对抗之后,明朝的大臣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心里,反正大家都可能会被打,一品大员大七品小官,反正都一样,也就无所谓丢脸不丢脸的了。
所谓丢脸就是大家回去嘲笑你,但是廷杖这种事情,又有谁会去嘲笑谁呢?
在这种心里作用下,大家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荣誉感,凡是被廷杖的官员会被同僚认为是非常有骨气的,敢于和皇帝对着干的人,久而久之在官员之中也就形成了以廷杖为荣的奇特氛围。
大臣和皇帝作为被认为是一个忠臣的表现,挨板子更是一种荣耀,在这种气场下,明朝官场开启了前赴后继跟皇帝作对的先河,尽管皇帝可以杀戮可以侮辱那些不听话的官员,但是为了荣誉甚至是为了升官发财,各种跟皇帝对抗的世间层出不穷。
最出名的就是嘉靖皇帝的“议大礼”事件和万历皇帝的立太子事件,这两件事都是非常典型的大臣集体坚持和皇帝作对的典型,真的要说起来,这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事,结果全体大臣就是以不合礼仪为由坚决抵制。
所谓的议大礼就是嘉靖皇帝想给自己的亲爹封一个皇帝的称号,不就是给死人给个称呼吗?能比边关军事重要,能比税收民生重要,结果硬生生朝臣跟皇帝硬抗,哪怕是廷杖打死人也在所不惜。
万历皇帝就更离谱了,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不管皇帝怎么说,怎么打人怎么杀人,朝臣们就是不退步,其实大臣们坚持反对的理由就是郑贵妃的儿子地位不行,不是嫡长子,完全不顾什么太子时候贤明有能力,这些大臣们都不管。
大臣们以反对皇帝为荣,万历皇帝不管采取哪种惩罚措施,大臣们都是不为所动,打一次来两次,杀一人来一双。
最后万历也是绝了,跟朝臣们彻底杠起来,你不同意我就不上朝,整个万历朝,绝大部分大臣有几十年都没有见过皇帝,皇帝和大臣无休止的斗争,已经彻底影响到了这个帝国的运作和效率,估计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的子孙是这个样子,棺材板肯定是盖不住了。
这张漫长的15年的斗争最终以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看上去大臣们赢了,实际上是君臣双输,明朝的君臣关系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5)尾声
明朝也最终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走向了灭亡,崇祯面对满清威胁想迁都,结果和大臣们玩起了心眼,因为没有人想背负逃跑的骂名,皇帝不停暗示可以迁都,大臣们就是视而不见,好不容易让一个人提出来,还被人骂死了。
崇祯想筹备军饷,结果大臣们个个哭穷,就连崇祯自己的岳父周奎,这种正宗的皇亲国戚都说自己没钱,周皇后偷偷给了五千两,让周奎带头捐献,结果他竟然私自扣下三千两,只拿了两千两出来,这简直就是他财富的九牛一毛。
后来李自成进兵北京,从周奎府中搜刮了十几万两银子,真不知道周奎当时是怎么想的,就是不肯给崇祯出钱,他这种心里非常典型,就是代表了大多数臣子的内心状态,君臣关系不好最终导致了明朝亡国,这也算是给这几百年拧巴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句号。
总结:明朝的君臣关系,从开国之初就一直不好,这种关系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一个王朝有很多面,君臣关系这一面看,明朝的确是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