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明朝的灭亡和宦官专权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明朝末年的魏忠贤,彻底抹杀了明朝最后的希望。
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对明朝伤害最大的并不是宦官集团,而是东林党人士,宦官的可怕有很大程度来源于东林党的宣传。
崇祯皇帝上位后,以雷霆手段消灭了魏忠贤,彻底镇压了宦官集团。
而东林党对此的反馈却是明朝的彻底灭亡。
可为何在明朝能够左右格局的东林党,到了清朝却变得如此温顺,成为了真正的“奴才”呢?
一、东林党的萌芽
(一)东林党的组成部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林党是一个官僚集团,可事实上东林党是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为主形成的政治集团。
换句话说,东林党并不是属于朝廷的官员,而是属于江南地区财团势力的代言人。
他们对明朝没有太多的忠诚度,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冲击。
明朝末年的衰败,很大程度来源于东林党人的自私自利,尤其是在崇祯时期无路可走的时候,东林党人依旧把持着自己的利益。
那么这样一个利益集团是如何崛起的呢?这点和明朝的政治倾向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关联。
(二)东林党的机遇
朱元璋依靠强大的武力打败元朝后,也开始为自己的情况而担心,他害怕强大的武将会复制当年赵匡胤的情形,进行改朝换代,因此朱元璋一直表现出重文轻武的政治态度。
尤其是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几乎杀掉了所有的武将,让文臣有了崛起的机会。
不过这个时候的文臣集团还是以文人为主,文人虽然有很多的弊端,可依旧保持着极强的爱国情怀。
江南地区读书人非常多,且科举成绩极好,如果不是朱元璋时期定下了不得将全部科举名额给南方士子,或许整个朝堂早已成为了南方士子的天下。
可即使是这样,朝中的大部分文臣依旧来源于南方地区,尤其是富裕的江南,这为东林党的崛起进行了铺垫。
不过东林党的彻底壮大,还要从江南地区的商业模式转变开始说起。
在明朝晚期,倭寇猖獗,明朝一贯的海禁措施被逐渐打破,那个时期的倭寇之所以很难被彻底消灭,是因为倭寇的出现让当地走私极度泛滥,同时也让江南地区的富商看到了希望。
对于商人来说,只有不断的扩大商业流通他们才能有足够的利润,因此,他们借助倭寇的手一边扩大利润,一边减少朝廷对江南地区的管控。
由此,在明朝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多年后,江南地区的商业开始崛起,这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天大的机遇,因为当他们有足够的钱后,可以完成更高的目标:进入朝堂。
二、东林党的崛起
(一)土木堡之变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不仅是明朝政治和军事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明朝官员集团的转折点之一。
因为这一战过后,武将集团在明朝内部彻底失去了地位,明朝的官员体系成为了文官的一言堂。
在这次变革过后,江南财阀看到了获得权力的希望,对于南方学子来说,登堂入室并没有那么难,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快速的升迁。
这种事情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花钱,在庞大的财力支持下,代表江南财阀势力的东林党很快成为了朝廷中的支柱。
(二)内部竞争
江南地区作为商人聚集地,内部也有大量的派别之分,在东林党内部,这种派别之争也在不断的蔓延,浙党、江陵党等先后占据了东林党的话语权,不过东林党内部的竞争属于“良性竞争”,在内部竞争的同时保护集体的利益不受侵害。
事实上,此时的东林党已经类似于韩国今天的财阀,他们把持朝政的同时,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扩大自己的产业,同时和国家抗衡,《明史》:“东林势盛,众正盈朝。”
(三)东林党的自私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东林党对已经进行权力覆盖的江南地区进行的“改革”,他们通过自己的权力,让朝廷接连对江南地区降低各种税收。
但实际上这些税收却出现了两级分化,由农户承担的税收一点没少,但由商户承担的税收却不断增加。
这种局面导致明朝必须想办法从别的地方增税收来维持国家运转和战争需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成为了重灾区,再加上不断出现的天灾,明朝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民心,进入了倒计时。
在闯王出现后,很多平民主动打开城门,并且高呼:“迎闯王、不纳粮”,可见当时明朝在江南以外的地区早已失去了民心。
从这些角度来看,说东林党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也不为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私的态度,东林党背后的江南集团反而从战争中存活了下来,成为了清朝的一份子。
可为何在明朝势力庞大的东林党,在清朝却翻不起任何浪花呢?
三、清朝的制度
(一)早有预防
清朝虽然是通过战争强势入主中原,可这并不代表清朝对中原地区的情况不了解。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清朝就已经开始了对明朝的渗透,并和明朝不同阶层的人有过接触,这代表清朝政府对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十分清楚。
因此在建立政权后,清朝从根本上杜绝了东林党人出现的可能性,直接对江南士子入朝当官的渠道进行限制,并派遣官员对江南地区直接进行监管。
同时,清朝的皇帝也从未缺少对江南地区的威慑。
清朝在北京建立政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完成全国统一,因为那个时候还有南明存在,清朝是在康熙时期才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
为了维持稳定同时震慑江南地区,康熙曾先后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视康熙为偶像,因此也曾六次下江南,虽然这件事被后代评价为乾隆奢侈生活的一部分,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治因素。
从清朝前期皇帝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不仅知道东林党对明朝的影响,也从未打算让东林党有再次崛起的机会。
(二)官员体系
东林党能够崛起的先天条件,是江南士子能够顺利进入朝堂,换句话说,如果在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学子无法当官或者晋升数量十分有限,东林党是无法崛起的,到了清朝,东林党就遇到了类似的尴尬。
以女真族和蒙古族为基础的清朝在建国后,整体的官员体系构架全部以这两个民族为主,虽然在清朝前期也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官员,但这些汉族官员不仅无法占据重要岗位,数量也极其有限,分配到江南士子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东林党完全无法形成一定数量的官僚集团,自然无法重现东林党的辉煌。
并且清朝从建国开始就严厉打击结党营私,清朝的官员体系虽然贪污盛行,但在结党营私方面较为自觉,即使有派系存在,清朝官场也很少出现少于两个派系的情况,东林党自然无法一家独大。
(三)没有依靠
在明朝末年,东林党能够崛起,是因为东林党至少会出现一个能够掌握极大权力的“权威”,比如被成为东林先生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就曾担任户部主事一职,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而后出现的各位东林党代表,在朝中都有极大的权力,其实不只是东林党,任何一个官僚集团的出现,必然有一个权力极大的代表人物。
可是到了清朝,权力中央几乎全部都是满族人和蒙古族人,汉族人不管多么的优秀,都很难接触到权力中心,再加上清朝已经不是读书人的天下,东林党自然再次出现。
其实东林党之所以能够在明朝末年出现,尤其特定的历史原因,换句话说,是时代给了东林党机会。
如果东林党没有出现,或许还会出现南林党、北林党等,可到了清朝时期,清朝政府没有这个机会,牢牢把握政权,东林党自然无法出现,这就是时势造英雄,没有机遇,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个商人。
结语:
任何一个集团、势力的出现,都有其背后的特定因素,比如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地方势力、军阀等,都是特定时间的特定产物,离开了这个时间段。
这些势力就缺乏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再次出现了类似明朝末年的机遇,只不过这个时候出现的并不是东林党,而是各个地区的汉族势力集团,比如李鸿章派系、左宗棠派系等,他们就是另一个形式的东林党。
换个角度来说,东林党的存在取决于当权者的信任。
崇祯等几位皇帝给了东林党机会,他们才能壮大,如果崇祯当时选择了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等待东林党的就是惨无人道的大清洗,这种清洗或许会延续到史书当中,让东林党彻底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