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败项羽后,在洛阳南宫设宴庆功,总结自己成功而项羽失败的原因,他对诸位功臣说道: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能重用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人才,项羽手下只有范增这一个人才,他还不愿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将范增看作项羽身边的一个忠良,将与之相对的项伯视作吃里爬外的小人。项羽为何亲信项伯而疏远范增?历史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秦朝末年,项梁与项羽叔侄率军渡江后,范增主动来投奔,献上对项氏的发展意义重大的战略:拥立楚王的后代,以复兴楚国的名义起兵反秦。这个战略为项氏提供了出师之名,也使项氏迅速发展壮大,陈胜的余部以及刘邦、英布等楚国各地起义军纷纷主动来归附,项氏很快就整合了楚国的力量。
范增作为“谋主”,由此确定了他在楚国的崇高地位,也使得他的命运与楚王熊心的命运绑在了一起。苏轼在《范增论》中说:“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范增独能久存也。”义帝(熊心)的存亡不仅仅关乎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他祸福与共,义帝死而范增能独存——这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楚汉历史,我们只关注刘邦和项羽,很少提及熊心。其实他是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项羽之所以失败,之所以与范增不合,根源都在于他与熊心的关系上面。
定陶之战中,项梁率领的楚军在秦军的夜袭下大败,他也当场战死。史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战后,“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在项梁的压力下郁郁已久的熊心突然振作了起来,立即收并了吕臣和项羽的军队。项梁刚死项羽便失势,这显现了熊心对项氏的忌惮。
宋义与项梁不合,在定陶之战前曾劝项梁不要轻敌,因此遭到排挤,被派去出使齐国。后来熊心与宋义秉烛夜谈,交谈过后熊心十分高兴,当即提拔他做“卿子冠军”,让他接替项梁做上将军,那么他们谈了些什么呢?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道:使熊心高兴的,不是宋义提出的灭秦之计,而是灭项之计。
章邯击败项梁后认为楚国已不足为患,便带兵北进围攻赵国邯郸。之后楚国两面出击,一路进攻关中,另一路支援被秦军包围的巨鹿。项羽想执行第一个任务,熊心不允,令刘邦带兵进攻关中,令宋义带兵支援巨鹿,让项羽做宋义帐下的偏将。
宋义带兵行进至安阳便止足不前,停留了四十六天,声称要等秦军和赵军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项羽建议立即支援巨鹿,宋义不允,并发布军令曰:谁再敢提立即支援,斩立决!此时齐国派使者来聘请宋义之子做齐国丞相,宋义设下十分豪华的酒宴送行,而当时楚国士卒饥寒交迫,将士们多有不满。项羽利用了这一情绪,他在晨见宋义时于军帐中杀死了他,然后召集将领们,声称宋义私通齐国,自己得到了熊心下令诛杀他的密诏,一边提着宋义之头一边声讨他不支援巨鹿和不体恤将士的罪状。
那么将领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就事论事讨论宋义的策略是否正确,而是纠结起“重建楚国的功劳属于谁”的问题:“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言外之意便是:我们都知道你与楚王不合,既然楚国是你家重建的,我们当然都听你的。由此项羽接替宋义成为主将。
王夫之认为:宋义在安阳停留,是在筹划对付项羽;送儿子入齐,是为了给熊心树立外援。
宋义死后,熊心的大计便彻底破产。巨鹿之战中,项羽击败秦军,威震诸侯,战后,他没有回楚国复命,而是带着各路支援巨鹿的诸侯军队向关中进发,熊心再也无法控制项羽。
苏轼认为:项羽假借熊心的密诏诛杀宋义,是日后弑君的肇始;项羽弑熊心,则是开始怀疑范增的肇始。食物必是先腐烂而后生虫,君臣间必是先互相怀疑而而后被离间,若项羽对范增没有疑心,陈平又怎能离间他们呢;拥立熊心是范增的建议,项羽要弑君,违背了范增的心意,范增必然强行劝阻,两人由此不合。
网络上有很多人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都不如苏轼分析得好,他总结道:项氏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拥立了熊心;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弑杀了熊心。
项氏叔侄带八千江东子弟过江,陈婴带二万人来投奔,英布、蒲将军等带六万多人来投奔,他们之所以愿意“以大事小”,就是因为看重项氏的身份,希望他们能拥立楚王、重建楚国。项氏拥立熊心,是顺从人心,也成功使楚国各地主动归附。
项羽带兵回国后,驱逐了熊心,霸占了楚国,只留给熊心一个县,后来还密令英布杀死熊心。既背负了弑君的恶名,还令各路诸侯失望,英布也由此背叛项羽。刘邦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出兵之名,他打着为熊心报仇的名义,为熊心哭丧三日,令将士们都穿上孝服,然后来进攻项羽。刘邦获得了正义之名,各路诸侯也都认为项羽不忠不义不信,都出兵援助刘邦。另外,既然熊心已死,刘邦也不必担心辛苦努力得来的战果要交给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