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谋权篡位者不在少数,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且还并非正室所出,按照明朝恪守的嫡长子制度,无论如何这个皇位也轮不到朱棣,但最终坐上这个位置的却是他。
在朱元璋膝下的26位皇子中,朱棣的性格与朱元璋最为相似,血性、残忍、勇武。
原本朱棣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守卫大明的边地,因无法忍受朱允炆的削藩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取而代之。
那么朱棣为什么能反叛成功?到底是谁的错?
一、生当战火,成于燕王
当时,朱元璋的势力集中在应天府,时刻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威胁。朱棣在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五月陈友谅的军队还在进攻太平。
如果当时太平失陷,与距离十分接近的应天府就会陷入危机当中。在这种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朱棣出生了。
等到朱元璋称帝以后才为渡江之后所生的孩子命名,包括朱棣,这时候他已经七岁了。
虽然已经称帝,但朱元璋没有将孩子放在完全富贵的环境下成长。
除了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他们还要像普通士兵一样穿着草鞋到城外远足,感受行军的艰苦,时不时再到演武场上练习武力装备。
为了让皇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朱元璋还专门设置大本堂,藏书无数,作为读书学习之地。
过了三年,朱棣10岁。
朱元璋深谙史书,对元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多方面总结,认为主弱臣强是其中一条重要因素,因此皇帝需要宗亲的保护,如同西周时期的分封。
年仅10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同众皇子一起维护大明王权的稳定。
16岁时,朱元璋,让秦王、晋王和燕王朱棣到凤阳之地断乱,了解观摩祖宗建立基业的地方。
后来,朱棣就常常被朱元璋派往凤阳,除了练兵还要体察当地百姓,体验民间生活。
朱棣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在凤阳之地深切了解民间琐事,遇到不懂得一一探其究竟。
这段经历对朱棣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算作他教育过程中的实习阶段。
朱棣20岁时到北平就任,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少则千人,多的万人。
平常情况下,亲王不能干涉其他地方的事务,但遇到紧急事件能够调遣王国所在地的军队。
每次出征,诸亲王都要率领军队跟随,就算驰骋疆场的大将见到亲王也得礼让三分,权力亦会受到亲王的制约。
方因笃信佛教,朱元璋为皇子们各挑选僧人辅佐。
辅佐朱棣的僧人道衍和道衍推荐的袁珙后来都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还想方设法笼络当地官员的势力,增强实力。
燕王朱棣无论性格、行事都与朱元璋相似,沙场之上也同朱元璋一般英武。
当时朱棣与傅友德等人一同出征北漠,天降大雪。各位将领都建议等雪过再继续前行,朱棣却觉得现在到达一定能让敌军措手不及。
军队顺利赶到迤都,与元朝军队相隔极近,元军毫无察觉。
此时直接发起攻击大概率也能取胜,但朱棣想以智取,最终成功劝降乃而不花。朱元璋收到捷报后大喜,对朱棣更加倚重。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太子朱标,最器重的就是晋王和燕王朱棣。朱棣军事才能十分卓著,朱元璋多次派他前往各处征战,多凯旋而归。
守在北平的朱棣在战事中积累经验,也积蓄着力量,势力逐渐强大,成为镇守边疆的皇子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二、继统纷争,举兵靖难
虽然朱标已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但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尤其是晋王朱棡和朱棣。
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且母亲是马皇后,年长于朱棣,身份也比朱棣尊贵。
而且相比其他皇子,朱棣和朱棡都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争宠”之事时有发生。
招降乃而不花后,朱棣在朝中威望大震,朱元璋也欣喜异常。
朱棡见此情景,害怕朱棣风头太盛盖过自己,就同太子朱标说朱棣不听话,带着军队冒险,让朱标把这件事告诉朱元璋。
朱棣受召入朝,朱棡又屡次语出冒犯,还派人监视朱棣,四处搜寻“犯罪”证据,还想要诬陷朱棣,两人之间剑拔弩张。
过了几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最受朱元璋宠爱,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完美继任者。
朱标为人温润良善,相比历朝历代皇室流血事件,朱标对待可能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的兄弟们十分温柔。
弟弟们犯了错,朱元璋怒上心头想要惩罚他们时,朱标总会为弟弟们说情。
因此,虽然朱棣和朱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但朱标在世时几乎没有人同他争夺皇位。
朱标去世,继任是个大问题。在朝中大臣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明朝大统的继任者。
过了几年,秦王和晋王相继去世,朱棣成了皇子之中年纪最长的人。
这时候的朱棣羽翼也越发丰满,权势早已超过明朝对亲王权力的初设。
朱棡死后,朱元璋对朱棣说:“我的众多儿子中,你才智过人,现在秦王、晋王皆离世,作为最年长的皇子,攘除外患,安定公室非你莫属。
你率领着其他诸位秦王,好好守卫边防,报答上天和恩德,也顺从我的心意。”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朱元璋把朱棣当作明王朝的顶梁柱,在他身上寄寓了很大期望。但朱元璋并非愚人,朱棣的实力他一清二楚。
考虑到秦王权势过大会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朱元璋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诏:“诸位亲王留在封国不必回京,朝中文臣武士都要听从朝廷的派遣。”
着实为大明朝政的稳定操碎了心。
可叹可叹,反叛终究来了。朱元璋去世后,根据遗诏诸位亲王仍留在封国,不得返回奔丧。朱棣原想从北平前往南京,接到朱允炆的诏令没能如愿。
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朱允炆欲实行削藩政策,仅仅一年之内,除朱棣以外的其他亲王相继被废。
朱棣看到其他亲王的下场感到危机即将来临,加紧练兵。
朱棣不仅勇武,从其招降乃而不花的计算中能看出他还拥有超凡谋略。
面对即将到来的朱允炆,朱棣表面上收敛锋芒,称病让朱允炆放松警惕,暗地里以最快的速度充实军备,还利用燕王府制造军用器械。
朱允炆逮捕朱棣的诏书到达北平之时,朱棣的大军也蓄势待发,打着《祖训》中“清君侧”的名号,“靖难之役”爆发。
与朱棣相比,朱允炆年龄、经验和势力上都不占优势。朱棣10岁被封为燕王,20岁北平就任,到建文元年已将近40岁。
20年间,朱棣在守卫边疆的过程中经历战役无数,领兵打仗的经验非常丰富,再加上其积累多年的军事实力,刚刚上任的朱允炆自然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毫无意外在,这场战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朱允炆踪迹无寻。
三、蓝玉除,燕王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靖难之役是唯一一次藩王上位成功的事件。
朱棣势力再大,他拥有的领地也仅为一番,用这小小领地与整个大明王朝对抗,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没有可能成功。
然而,大明王朝最终还是在朱棣大搏命打法下易主。
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思考过这个问题,朱棣的反叛能成功是什么原因?是谁的错?
蓝玉案是明朝牵连甚广的一起诛杀忠臣的案件,死在此案的元朝功臣多达数万。
蓝玉是元朝开国大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年之中立下功劳无数。
太子朱标在世时朱元璋还没有打算除去蓝玉,而是把蓝玉当作辅佐朱标的将领培养,让他镇守国中,也威慑四处藩王,维护政权的稳定。
在朱元璋所有的皇子中,他对朱标的宠爱是最为显而易见的。
为了使朱标成为朱元璋心目中最仁德的君王,使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朱标在儒家温柔敦厚的教育氛围中长大。
朱标也不负期待,长大后性格温润良善,孝敬父母,对弟弟们也很照顾。为保护朱标,朱元璋还挑选了数位大臣辅佐朱标。
这些大臣中不少人都跟朱标有亲属关系,如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原本他们都是朱元璋给朱标留下的打手,防止朱标继任大统后位置不稳。
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担心这些人不服从朱允炆,就以蓝玉造反为名,全部处死。
不得不说朱元璋下手太狠,也太绝对,除去蓝玉,燕王可就没人能压制了。
《明太祖实录》曾记载蓝玉提醒朱标防燕王,还经常与太子商议如何制约燕王。
可以说蓝玉是太子这方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也是燕王最忌惮的人。如果蓝玉没有被处死,恐怕朱棣不敢反叛,就算反叛也不一定能成功。
结语
综上所述,朱棣反叛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了蓝玉的制约,也就是朱元璋的错。但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原因都不会是单方面的。除了缺少蓝玉的制约,朱棣能成功也与朱允炆大刀阔斧的削藩及不善用人、缺乏智谋有关。